“今年来开会的人少了。”3月23日,在2011年中国铁矿石会议的茶歇期间,几个矿石贸易商代表一边喝咖啡,一边闲聊。
一年前的中国铁矿石会议上,中国矿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总工程师吴荣庆公开指责淡水河谷(VALE)强行推行指数定价机制,言语犀利。
2011年2月,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例行的一季度信息发布会上,因年龄卸任中钢协常务副会长、转任特邀分析师的罗冰生坦言,目前铁矿石定价体系已经完全指数化。此番表态被诠释为,在经历了一年的试运行后,铁矿石指数定价体系已被中方承认,新定价机制正式确立。
“再过一周,它(指数定价机制)就一周年了。”力拓CEO艾博年(Tom Albanese)近日在出席中国高层发展论坛期间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正是评估的好时机。
定价转型之痛
在试运行一年后,以铁矿石指数为定价基准,以季度为周期的新定价机制虽已被广泛接受,但需求方饱受机制转变的困扰。
新季度合同价格在前一个季度中的最后一个月月初确定,价格水平为该月之前三个月铁矿石指数价格的加权平均值。当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矿石指数主要有三家,分别为普氏能源(Platts)的IODEX指数,还有环球钢讯(Steel Business Briefing, SBB)旗下的TSI指数,以及英国金属导报(Metal Bulletin)的MBIO指数。
“现在矿石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季度价格相比于年度价格更加贴近现货市场,没有什么利润空间了。”上述民营钢铁企业矿石贸易负责人对记者说。
该负责人称,去年其公司共进口了800万吨左右的铁矿石,除部分供应自身的钢厂外,其余的卖给周边的一些小钢厂。“定价机制转换以后,贸易商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实际上是被矿商拿走了。”他对记者表示了无奈,“现在矿价一路走高,我们自己钢厂的成本压力也很大,现在国内的贸易商和钢厂都没有什么利润空间了。”
联合金属网数据显示,季度定价以来,2010年二季度巴西矿进口价格上涨97.60%,到岸价格达到132.02美元/吨,三季度价格则进一步上涨31.48%,到岸价格达到173.58美元/吨。在去年四季度价格回调10.78%后,今年一季度价格再涨7.39%。
这降低了中国铁矿石进口的热度。根据中钢协统计,2010年中国全年粗钢产量近6.27亿吨,同比增长9.26%,而铁矿石进口量6.19亿吨,同比降低1.4%,这也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同比下降。主要国家中,除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同比增加1.3%外,中国进口巴西、印度、南非铁矿石都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进口巴西矿比2009年下降8.1%,进口南非矿下降13%,进口印度矿下降10%,均大大超过总量1.45%的平均降幅。
艾博年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季度价是指数法算出来的,是在长协价和现货价之间的定价体系,更平衡。我们对这种定价方式是满意的,这是一个透明的体系。”
一家日本贸易企业负责人则告诉《财经》记者,自去年定价机制转变以来,由于日本钢铁企业与下游企业签署的钢材价格合同多为半年或一年,因此难以接受机制的转变。据他透露,自1998年以来,日本贸易商的铁矿石代理费开始走低,而定价机制的转变使得日本钢铁企业自身进口的矿石比例进一步加大,贸易商的空间被压缩,2010年日本贸易商代理进口铁矿石的收入仅为1998年前的三分之一。
“但就当前的供需形势来看,这一机制是相对公平的,且短期内无法改变。”该负责人对目前紧张的供需态势表示无可奈何。
淡水河谷公司中国区总裁麦礼士(Luiz Meriz) 3月23日表示,由于没有新的大型铁矿石项目开工,未来几年内铁矿石供应将继续吃紧。他预计到2015年,淡水河谷铁矿石产能将达到5.22亿吨。
正是凭借对未来矿石市场的良好预期,以及通过锁定海运成本来提高矿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淡水河谷于2007年起开始重建海运部门。2008年淡水河谷斥资16亿美元订购12艘40万吨级巨型矿砂船,并于翌年又宣布租用阿曼航运公司四艘同级别船只。此外,淡水河谷还订购了四艘18万吨级海岬型船舶。加之目前拥有的20艘海岬型船舶,未来巴西矿业巨头将拥有由大型船舶组建的庞大海运力量。
已于去年下半年升职淡水河谷全球销售总监的朱凯对记者透露,第一艘40万吨级矿砂船将于近日交付,预计整支船队将于明年底基本建立完毕。
而澳洲矿商方面,力拓(Rio Tinto)铁矿石集团CEO山姆(专栏)·威尔士(Sam Walsh)3月24日称,力拓正推动总投资近150亿美元的澳洲最大综合矿石开发计划,到2015年,力拓在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的铁矿石年供给能力将达到3.33亿吨。
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亦于近日在其网站披露西澳的铁矿相关业务投资计划,到2014年,该公司在西澳将形成每年2.4亿吨的铁矿石供给。
仍处过渡阶段
定价机制更迭的完成,以及对未来矿石市场的良好预期并未让矿商彻底放松。
淡水河谷CEO安乃利(Roger Agnelli)在上海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季度铁矿石定价机制目前来看还是不错的,至少这种机制正在正常运作,但这个机制需要巩固,巩固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安乃利所说的巩固,源于铁矿石需求方对于指数代表性的质疑。中钢协认为,当前铁矿石价格指数的制定难称公允,以此定价对矿商有利,而钢铁企业利益则会受损。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量已超过12亿吨/年,而三大指数采集价格样本的中国沿海港口铁矿石现货市场中的粉矿,其市场容量略高于1亿吨,约为全球矿石海运贸易总量的10%。以十分之一权重的现货市场价格来为全球铁矿石贸易建立价格基准,作为大买家的中国钢企显然难以认同。
上述日本企业负责人也认可这一观点。他表示,样本数量过少,且以中国市场价格来为全球铁矿石定价并不合理。此外,他还指出,当前以人工电话方式采集样本的方式不具透明性。
“定价机制是不断演变的,目前是过渡阶段。指数法过去几年是长协价的补充,用指数法实现的交易量非常小。指数法能否适应大规模交易,是个问题。这也是我们现在坐下来谈的原因。”对于来自需方的质疑,艾博年回应说。
力拓方面表示,谈判仍然会继续,但当前的谈判是围绕指数进行的,各方在讨论指数定价法是否合理,以及各家公司的指数是否科学有效地反映了各方需求。
淡水河谷的态度非常开放,称可以与客户就进一步完善新定价机制进行探讨。
中国的多家钢铁资讯机构均已于多年前开始中国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监控,而中钢协已开始尝试建立代表中国铁矿石需求的官方价格指数,以替代目前使用的三大指数(相关报道见《财经》2010年第24期“铁矿石指数定价陷阱”)。
“只要有充足的事实证明新指数(5775.150,-8.76,-0.15%)的优越性,我们不在意客户选择哪个指数进行价格结算, 但前提是要保证指数选择的公平性连贯性。”朱凯说。
鲍谊安则称,对现行指数的评估正在进行,“我们支持客户支持的方案。”在《财经》记者与力拓方面的邮件交流中,力拓表达了两个观点:首先,目前季度定价运转良好,被客户接受,力拓并不寻求将定价周期缩短为月度。其次,如果有客户提出更频繁定价的意向,力拓愿意与客户讨论并达成协议。
作为定价机制转变的积极推动者,必和必拓则不甘心于定价周期仅仅缩短为季度。决定从2011年开始,对大部分铁矿石出口实行月度定价机制。这改变了之前的全球季度定价体系。而季度定价是必和必拓最早提出来的。
业内普遍认为,铁矿石指数定价取代传统的年度协议定价,不仅仅是定价机制的转换,更具深意的是,这为铁矿石金融化铺平了道路。
2008年,德意志银行和瑞信集团首先涉足铁矿石衍生品市场,推出铁矿石掉期合约。目前,已有包括新加坡商品交易所、美国芝加哥交易所等在内的多家交易所提供铁矿石掉期结算服务。
今年1月29日,印度推出全球首只铁矿石期货,但交易量有限。3月28日,新加坡交易所宣布,计划在5月初推出铁矿石期货,并已获得监管机构批准。分析人士称,铁矿石期货市场最初的交易量虽然有限,但为金融资本涌入这一大宗商品交易提供了平台,而铁矿石贸易也被赋予了更强的金融属性。
艾博年担心,指数定价可能会成为金融机构发展衍生品的工具,“而这些衍生品正是危机的种子。”
淡水河谷负责铁矿和锰矿业务的执行董事马定思(Jose Carlos Martins)2010年底也曾向《财经》记者表示,他不认为铁矿石会成为金融品,理由有三:一,铁矿石产品无法实现标准化;二,铁矿石贸易量过于巨大,其物理形态又让其无法像石油那样建立库存;三,铁矿石贸易以矿商和钢厂的直接买卖为主,中间商作用很小。“矿商和钢厂都不希望往金融化的方向发展。”马定思说。
日本钢铁企业代表则认为,定价应由供应商和用户直接参与才能稳定,金融机构的介入将为整个矿石市场注入更大风险,同时也将提高矿石定价成本。
虽然供需双方未就如何完善指数定价机制达成共识,但从往年紧张的年度谈判中脱身,已经让当事方备感轻松。艾博年告诉《财经》记者,每年的谈判,对各方谈判人员都是苦差事。“你无法找到各方都满意的方案。你可能花12个月谈下来一个价格,接着又花13个月来争论这个价格,这对各方都是件头疼事。”
“对我个人而言,不用谈判了,是一种解脱。”艾博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