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部门最近有点忙:先有证监会针对私募资管市场的"八条底线",后有银监会的理财新规,再到央行官员发文阐述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热点问题,就连基金业协会也注销了逾万家空壳私募。监管政策频出,各分管部门看似分头行动,但不难发现其意图共同指向一个目标--金融去杠杆。这也是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罕见提出"抑制资产泡沫"后,各监管部门抓紧落实的行动表现。
明确要求券商资管产品大幅降杠杆、通过分级管理要求银行理财剥离高风险品种、MPA将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管和评估等,这些监管部门近期释放的信号都在说明监管控风险升级,并重点整顿银行通过表外业务与券商、基金等领域合作的交叉风险,降低资金在权益类资产市场、债券市场的杠杆风险。实际上,既然要"抑制资产泡沫",就说明决策层已经警觉到资产泡沫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在加剧。之所以能引发资产泡沫,说白了,就是钱都积聚在金融资产领域,推升资产价格,"吹大"泡沫。
资产泡沫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宽松的货币环境造成的,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金融危机后,全球的央行都前赴后继地采用"放水"这一招数,试图挽救金融部门和受波及的实体经济。但出乎意料的是,宽松货币鼓励了资金的逐利性,促进了金融部门风险偏好的上升以及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从而导致投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逐渐超过了投资实体企业,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资金、资源流向金融部门。与此同时,随着金融资产泡沫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也在逐渐积累,货币当局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不得不长期维持低利率状态。按照太和智库的提法,这一现象就是"低利率陷阱"或是"金融挤出"。
中国有关政府部门时常强调"要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说明金融的发展在脱离实体经济,形成金融空转。一位商学院教授曾对记者表示,他的学生以企业家居多,几年前这些企业家跟他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如何实现技术升级与创新,如何扩大企业规模,而现在问得最多的,则是还有哪些资产有投资价值,是买股票划算还是买房子划算。可见金融挤出的效应在不断加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金融领域。
虽然此前货币当局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不得不维持低利率的宽松货币状态,但当发现这种货币状态不但难以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推升高杠杆风险时,与其继续维持不如尽早主动刺破泡沫,这才真正有利于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当监管部门重拳限制高风险、高杠杆业务,央行实质性回归稳健货币状态时,那些前些年做得风生水起的金融机构们恐怕应该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