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中国的矿产品贸易
一、矿产品贸易快速发展
进人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矿产品贸易非常活跃。2006年,矿产品贸易总额为3839.26亿美元,是2001年的近4倍,年均增长率为32.8%;其中出口额为1536.15亿美元,是2001年的3.8倍,年均增长率为30.8%;进口额为2303.11亿美元,是2001年的4.1倍,年均增长率为32.4%,进口额高于出口额且进口额的增速也高于出口额(图1)。
二、矿产品进口量多、比重小,出口供应量多、比重大
随着资源全球化的进一步深人,中国开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在利用世界的同时,与世界分享中国的资源,以达到资源利用大效率。
2006年中国进口石油、铁矿石、精炼铜和精炼铝别为1.82亿吨、3.26亿吨、92万吨、27万吨(表1),是2001年同类矿产品进口量的2.2倍、3.5倍、1.1倍和1.2倍。
虽然中国重要矿产品的进口数量较大,但占贸易总量的比重比较低(表2,表3)。石油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比重最高仅7%,精炼铝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比例最高仅为4%。
中国还以平均每年48万吨的净出口量向世界出口精炼铝;精炼铜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比例平均分别为16%,同时以平均每年11.6万吨的数量向世界出口,以此计算,实际上中国利用世界精炼铜的数量占世界贸易量的平均比例实际为14%(表3)。
在进口的矿产品中,铁矿石的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最高,平均为29%,最高达40%,从表面数据来看,中国的确是“抢占”了大量的铁矿石资源。中国为了减轻世界铁矿石的供应压力,尽最大努力增加国内的产量,提高国内供应量,2007年中国铁矿石产量为7.07亿吨,是2001年的3.3倍,年均增长21.8%;进口量为3.84亿吨,是2001年的4.2倍,年均增长26.8%(图2)。
由于中国对铁矿石生产所做的努力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中国铁矿石的自给率从2006年开始增长(对外依存度较低)(图3),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上的铁矿石供应压力。
虽然中国每年进口大量的铁矿石,但钢铁及其制品出口量也在逐年大幅增长,2007年钢铁出口量为6185.5万吨,是2001年的7.8倍,年增长率为40.8%,净出口量为3954.1万吨,尤其是2003年以来,钢铁出口量增长更为迅速(图4)。
2007年钢铁制品出口量为2868.4万吨,是2001年的4.7倍,年均增长29.4%,净出口量已经高达2705.2万吨(图5)。
从图2、图4、图5可以看出,我国虽然每年进口大量的铁矿石,其加工品并没有完全在国内消费,同时出口大量的钢铁及其制品,2007年这两者的净出口量之和已达到6659.4万吨,若以此折算成铁矿石来计算,中国实际进口铁矿石量占世界贸易量的比例将低于15%。
中国在进口短缺矿产品的同时,也向世界大量输出优势矿产品(表4)。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钨、稀土、镁、锑、重晶石供应国,世界市场上约75%的钨、75%的镁和70%的稀土来自中国。中国还是世界上第二大钼矿产品供应国。中国出口的煤和精炼锡数量在世界市场的份额超过10%。
三、摆正对中国矿产品贸易的认识
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消耗大量矿产资源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不只是一味地、无节制地消耗世界的矿产资源,从以上数据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中国每年虽然进口了大量短缺矿产,但占世界贸易量的比例并不高,最高的铁矿石实际比例也不足24%,单就这些数据已使得资源“中国威胁论”的观点不攻自破,况且中国每年还向世界供应大量的优势矿产,其供应量最高占到世界需求量的75%,这一惊人数字已经能够证明中国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并不是一味向世界“攫取”资源,而是本着共同发展的目标,与世界各国同步前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源也必然向全球化的方向前进,这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在分析资源问题时,必须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观察,以全球共同进步的目标来思考,否则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像国际上对中国矿产资源的认识一样,仅从进日量一个数字来分析,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分析方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