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经济观察:高价资源催逼企业艰难转

   日期:2008-07-25     浏览:1725    评论:0    

年中经济观察:高价资源催逼企业艰难转型

 

 国际原油价格继年初“破百”以来一路飙升,半年时间最高涨幅已近50%;国际铁矿石价格也是空前高涨,涨幅达96.5%的中澳铁矿石价格再次刷新历史纪录;素有全国煤炭价格“晴雨表”之称的秦皇岛煤价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几乎翻了一番……2008年上半年,不断攀升的能源资源价格在面临诸多考验的中国经济面前格外抢眼,高价资源之痛催逼我国企业走上转型之路。

 

    高价能源灼痛企业神经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不断高涨,为了缓和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局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宣布从620起调高成品油价格,其中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同时,自71起,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度提高2.5分钱。这是自2003年以来,我国第19次调整成品油价格和第三次实施“煤电联动”。

 

    就在年中之时,旷日持久的中澳铁矿石谈判终于有了结果,铁矿石到岸价格最高涨幅达到96.5%。与全球铁矿石价格2005年上涨71.5%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9.5%的幅度相比,2008年平均涨幅高达85%的价格对于我们这个铁矿石进口大国而言可谓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国内煤炭价格也在一路高歌猛进。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煤炭价格“晴雨表”的秦皇岛煤价720已经上涨到每吨1080元,相较年初,几乎翻了一番。

 

    “与能源相关的大部分行业产出率都在不断下降,盈利能力持续减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表示,“以汽车、家电、机械等用钢大户为例,铁矿石涨价所直接导致的国内钢材价格上涨,使得这些行业企业原材料成本骤然增加。而除钢材之外,国际原油价格上涨造成的塑料、零部件制品成本的大幅度上涨,以及物流运输成本的攀升等因素综合作用,一些企业生存处境岌岌可危。”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制造汽车用钢约为1255万吨,预计今年制造汽车用钢在1500万至1600万吨之间。仅按今年3月份钢铁价格平均每吨上涨400元计算,汽车行业今年将增加钢材成本64亿元。

 

    汽车行业仅仅是受原材料成本重压的诸多行业的一个缩影。随着原油、煤炭、铁矿石、钢材等各种资源性产品价格轮番上涨,中国企业在每天不断跳涨的生产成本激增和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虽然今年以来大部分制造企业上调了产品价格,但大多数是属于被动提价,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不能够完全被消化,而且融资成本的上升也导致财务费用增长速度远高于收入的增幅。”香港厚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树棠告诉记者,“目前由能源上涨造成的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不可抵御的压力,只能被迫收紧业务以维持运作。”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前五个月企业利润增长大幅滑坡。15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9%,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2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7.2%,产成品资金同比增长26.1%

 

    企业“一加一减”寻出路

 

    “高价能源资源无疑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一方面采取缩减生产量、压缩开支的方式进行应对,另一方面也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增加产品科技附加值。”魏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企业正在与高价能源资源的博弈中采取“一加一减”的方式寻找出路。

 

    “为了尽量压低成本,我们在一个月里,仅开会审议修改技术方案就多达数十次。”中国重汽集团桥箱公司副总经理高增生告诉记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重型汽车来说,很难靠涨价来转移成本压力,只有依靠增加自身的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将生产成本尽量压缩。

 

    同样的成本转嫁难题也摆到了充分竞争的家电市场面前。海尔集团副总裁王正刚向记者坦言:“对于我们这样充分竞争的下游行业,根本上只有通过技术创新,走差别化道路,推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消化高成本。我们最近推出的一系列节能环保的高端家电产品就是企业今后产品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

 

    “企业一定要根据市场变化来进行技术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江苏玉龙钢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伟告诉记者,除了压缩生产以往低附加值的粗钢品种之外,企业重点加大了高附加值的管线钢的研发和生产力度。“适销对路的产品为我们争取了很高的价格,我们的产品利润是以往的三倍,而且来自国内外的定单已经排满三年。”

 

    积极寻找和研发可替代原料也成为企业应对高成本的手段之一。王正刚告诉记者,由于原料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海尔加大了对钢材替代原料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此外,还通过全球采购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争取把原料和零配件购进价格降到最低。

 

    成本的压力也拉开了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的大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钢铁下游行业的海尔公司早前已经和宝钢、鞍钢、武钢等大型钢厂开始了战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企业能够以相对优惠的价格购进原料。此外,企业还通过整合定单,统一用钢规格等方式来降低钢材的购进价格。

 

    艰难中转型

 

    “低成本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企业已经步入艰难的转轨时期,预计将会持续两年时间,中国企业将会面临数轮残酷的优胜劣汰。”魏杰表示,一方面会有大量的企业倒闭出局,另一方面也会催生一批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航母。“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否存活的根本所在,只有靠技术创新才有出路。”魏杰强调。

 

    魏杰指出,为了减少由高成本带来的压力,首先,企业应从技术和管理上入手,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包括通过循环经济、能源替代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原材料等影响成本上升的生产要素,在节约中应对高成本;第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成本优势战略转向技术优势战略。注重技术创新,包括核心技术创新和非核心技术创新等内容,尤其是在真正高端产品的自主产权上占有一席之地。像日本和韩国一样,在资源贫乏的情况下却打造出国际上领先的汽车工业和电子业;第三,要积极进行品牌创新,从简单生产转向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产品,用品牌创造高利润;第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自身的产业升级。放弃那些高耗能、高污染、附加值低的产业,朝能源消耗低或新能源开发等方向发展业务或转型。例如积极研发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基础工业制品替代石油;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热利用和燃气技术等。

 

    “中小企业迫于压力,进行结构和技术升级的动力更足;相反,一些政府导向的大型国企在改革中略显迟缓。”魏杰建议,政府应通过政策调整,推动企业顺利应对高成本的压力。其中主要包括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社会成本,为企业提供更为便宜的公共产品,选择时机适当减少税赋等。

 

    据了解,今年以来,国家已经通过采取取消出口退税、修订产业指导目录等一系列举措推进结构调整,使企业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快产品结构升级和转型。

 

    “对中国来说,高能源价格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说,短期内高能源价格将加大“中国制造”的成本压力,并增加全社会通胀压力,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但积极应对则有利于抑制投资过热,推动节能减排,拉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