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早已被业界熟知,一直以来对中国钢铁行业发展造成诸多掣肘。钢铁作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市场进入壁垒不高但退出很难。2000年后钢铁销售利润率和吨钢利润不断攀升导致了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爆炸式增长。同时,国家的兼并重组政策并没有吓退增产新建的热情,由于担心被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也成为了应对手段;而淘汰落后产能的行政手段最后也演变成钢铁企业以淘汰落后为名进行改建、扩建的免死令牌。
目前,钢铁行业超过12亿吨的产能是企业盲目追求自身规模效益和政策监管无力的结果。地方政府过分依赖钢铁企业对GDP的贡献也对产能扩张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生产全球50%的钢铁,远高于发达国家产量,但产能利用率却远不及发达国家,这和高企的产能不无关系。多年前出台的政策,并没有对控制产能继续增长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2015年中央经济会议强调供给侧改革,提出2016年经济工作要抓住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政策要求,在控制增量的前提下减少存量,同时坚决有效妥善处置清理“僵尸企业”。
这次的政策能对中国钢铁产能进行有效地控制吗?CRU对此较为乐观。原因有三:第一,该政策的出台伴随着钢铁市场长期的低迷,钢价持续下挫,速度超过炼钢原料价格的下跌速度,直接导致钢企利润跌破历史最低水平。很多钢企都不堪重负,面临破产。如此悲观的情绪已经导致很多钢厂主动进行限产减产,大批的民营钢厂因入不敷出而被迫关闭。越来越多的钢厂采取降本增效等措施以求自保。第二,钢厂作为排污大户早已进入环保局重点关注名单。河北的落后产能已经成为京津冀及其以南地区空气污染、雾霾严重的源头之一,要想改善空气质量,淘汰落后产能刻不容缓。第三,此次政策除了坚决淘汰过剩产能,对由此带来的职工失业和人员安置问题也有相应的对策,如出台政策和相应的财政支持解决失业职工的转岗和再就业问题等,确保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经济和社会稳定。
CRU近期对今年已经关停的企业进行了粗略统计,已有超过6000万吨的粗钢产能退出市场,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但不同于往年的是,已有部分国有企业也加入到了产能关停的行列,甚至连宝钢、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也开始优化产能结构,进行产能出清。
CRU预计,由于自2014年以来国家对新增产能的有效控制,以及钢铁行业持续低迷的表现所导致的投资热情缺乏,中国钢铁产能已经进入了下降通道。加之政府对过剩产能淘汰的坚定决心和政策支持,预计到2020-2022年中国粗钢产能利用率将超过80%,更接近于发达国家的稳定水平。当然,如此乐观的预计是建立在成功淘汰高达6000万的炼钢产能基础上。因此,中国淘汰钢铁产能还任重道远,需要整个行业在落实产业优化升级政策的同时长期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