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重镇,哪些产能需要去?如何去?
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新有,全国人大代表、鞍钢集团钒钛(钢铁)研究院院长唐历和全国人大代表、旭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相革。
去产能压力不大
四川钢铁企业为何都在叫苦
记者:四川去产能的压力如何?
陈新有:四川的去产能任务不算特别重。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几年四川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非常大,整个“十二五”期间,全省关停了2000余家落后产能企业,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四川去产能的重点也是煤炭和钢铁。去年四川的钢铁需求是4000多万吨,但产能不足3000万吨。因为要素、物流成本的原因,四川的煤炭产业并无比较优势,产量应该控制在一个什么样的合理水平,我们正在加紧研究,这是我们今年的一个硬任务。
记者:但为什么四川的几大钢铁企业全都在叫苦?
陈新有:是因为钢铁价格低于盈亏平衡点,钢企都在持续亏损。而亏损的根本原因,是产品竞争力的问题。只要有竞争力,总会找到市场,国内不行还可以卖到国外去。
差异化发展
不能简单地“一关了之”
记者:去产能,企业可以做哪些尝试?
唐历:不能简单地“一关了之”。关了又做什么呢?全部转去做非钢的话,是不是又会引起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所以不同地域、不同企业应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不能都做“减法”。从攀钢的情况来讲,主要还是结构调整,一是调产品结构,退出部分中低端产能,把攀钢具有比较优势的高铁钢轨、重载钢轨,以及钒钛新材料等做强;二是要从提供原材料,到提供从研发、设计到产品、服务的整套解决方案。我们已经成立了一家针对汽车的应用研究中心,今后不仅是卖钢材,更要参与到下游客户的整个研发生产环节,提高用户黏性和产品附加值。
赵相革:我倒觉得可以换个思路来看,不一定是怎么“去”的问题。我们经过几轮的技改,现在的装备和技术都在不断进步。和江浙地区的同类型企业比,我们亏损的一大原因,是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不够。我强烈建议成立一个本土水泥协会,形成“协会主导、政府引导、企业主动”的参与机制,四川企业集体闯市场、一起抗风险,成功率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