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现在是钢铁等去产能最好的时间窗口

   日期:2016-01-26     浏览:172    评论:0    
核心提示:[从产业结构上看,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七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分别是:煤炭、钢铁、化工、建材、有色、汽车与纺织。]如今中国面临七
 [从产业结构上看,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七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分别是:煤炭、钢铁、化工、建材、有色、汽车与纺织。]

“如今中国面临七大行业产能全面过剩的难题。七大行业分别为:煤炭、钢铁、化工、建材、有色、纺织与汽车。”近期,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

对此魏建国认为,中央提出去产能已经有一段时间,但目前从全国范围看,进展并不顺利。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去产能存在三种错误认识:一是对中国经济抱有V型反弹的幻想,二是舍不得去产能,三是害怕去产能。错误的认识严重阻碍了地方政府去产能的行动力。此外,魏建国并不赞同产能过剩行业是“七大惨业”,他认为,去产能过程中升级不等于简单淘汰。

关于去产能的三种错误认识

第一财经日报:当前中国经济去产能的核心难题是什么?

魏建国: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去产能的首要问题,是一部分人还存在着错误认识,导致去产能工作进展迟缓。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中国经济V型反弹还抱有幻想,这部分人错误认为中国产能过剩只是经济发展的周期性问题,由于经济周期暂时陷入低潮,只要熬过一段时间,需求还会自动恢复。持这种观点的人以学者居多,但占比较少。应该看到,《人民日报》近日专访“权威人士”的文章中已明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下,国内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可见,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而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去产能。

第二种是舍不得去产能,舍不得去的背后实际上是利益问题。这部分人虽赞同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而非周期性问题,也知道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各种利益而舍不得。持这种想法的人主要是企业家,且所占比例较高。他们辛苦创业,白手起家,成果舍不得去掉。但无论如何,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大形势下,去产能都会毫不留情地推进,“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第三种是害怕去产能,这些人面对去产能茫然无措,对当前形势判断不清。他们认为去产能危险性较大,会带来一系列就业与财政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害怕因去产能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甚至会有人“闹事”。害怕的背后实质上是怕担责。这部分人在地方政府官员和学者中都大有人在,但占比较第二种情况少。应当看到,去产能是中国经济绕不过去的坎,必须做的手术,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碰硬,以“小震”化解未来的“大震”。当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完全可能通过企业创新和结构升级催生出新的经济成分、新的商业模式。

整体来看,地方政府特别是省、市一把手领导对去产能的态度和认识尤为关键,直接影响到去产能的成败。所以首先要及时修正其错误认识。

“五个一批”科学去产能

日报:中国当前哪些领域产能过剩情况严重?正确认识去产能后具体应该怎么做?

魏建国:改革开放发展30年,中国经济全面发展,但经济结构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从产业结构上看,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七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分别是:煤炭、钢铁、化工、建材、有色、汽车与纺织。产能过剩的恶果非常明显,直接导致企业销售额、利润率与效率的下降。

经济界和学术界目前很担忧去产能的过程中,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所以将上述行业形容成“七大惨业”。我不太同意这种看法。在当前新常态下,有的专家认为企业一定要转型升级。但我认为,在几种矛盾叠加时,有的企业是转型,有的企业是升级。对于一些升级的企业不能单纯以淘汰重复建设衡量。

比如造纸业,有的小厂产业升级、提高效率,就不是过剩的问题。中国经济到了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阶段,比如广东企业用机器人代替人力,成本下降,产品竞争力提高。广东的产业结构转型任务那么重,从经济数据看,GDP却没受到很大影响,而东北问题就比较大。由此可见,转型越早越主动,升级不等于简单淘汰。

我认为以上七大产能过剩行业可以通过“5个一批”进行归类,给予不同的政策去产能。其中的一些企业在市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是可以重唤青春的。“五个一批”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淘汰一批。对那些占用过多社会资源但效率依然低下、产品销路无望的“僵尸企业”立即实施停业待产。为了不让僵尸企业占用过多市场资源和空间,将整个行业拖垮,应当机立断将创新能力不足又停业待产的“僵尸企业”淘汰掉。

第二,提升一批。加大力度提升一批拥有较好品牌、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效率高的优质企业。把这些企业作为此轮去产能的产业调整核心保留下来,给予更好的政策支持。

第三、兼并重组一批。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可以重塑企业活力。“权威人士”指出,处置“僵尸企业”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其中着重强调了兼并重组的重要性。应该看到兼并重组对于去产能过程中的矛盾与冲击特有的缓冲作用。

第四,“走出去”一批。通过我国“一带一路”大战略,帮助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走出去”,对外输出产能。中国大战略提出解决了中国企业下一步怎么走的问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区扩容等,把国际和国内战略相结合,给中国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契机。

第五,限时观察一批。限时观察一批将死不死、企业面临实际困难、“推一推就会下去,拉一拉就能上来”的企业。限定期满,能够划入“兼并重组”、“走出去”的企业,就给予政策支持,帮助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内部创新与提升管理水平实现转型。反之则坚决归入“淘汰一批”中。但值得注意的是,“限时观察”的企业不能再归入“提升一批”的范畴。

日报:“限时观察”的提法非常新颖,杜绝了地方政府和产能过剩企业出于自我保护心理、纷纷把自己往“提升一批”归类的情况。那么请问限时观察具体应该如何操作?

魏建国:我认为限时观察是当前全国去产能难题很好的切入口。在当前大家都不去产能,但不去又不行的时候,对目标企业启动限时观察,既能避免“滥杀无辜”,也能加速推进地方政府去产能的步伐。

限时观察具体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就企业的情况与性质定出一个明确的观察时间,公之于众。观察期间要对企业实施限产或停产改造,确保限时观察期间的企业可以保持平稳过渡。

第二,采用积极特殊的支持办法,帮助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克服原有的结构性问题和市场销售问题。用“号脉”和“点穴”的办法“精准开方”,消除这些企业在生产上的一些难题,使它们能够在限定时间内取得显著变化,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第三,在以上两个步骤都落实的基础上,将一部分有所好转的企业归入上述“五个一批”中的其他类别,通过“走出去”或“兼并重组”的方式给予不同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去产能。

金融、财政形成合力

日报:在去产能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如何把握好与市场的关系?金融和财政又该如何配合发力?

魏建国:去产能过程中,政府和市场、金融和财政应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去产能。例如,产能过剩企业都会涉及到在银行的贷款问题。一些是以政府担保到银行进行贷款的,一旦“僵尸企业”责令停产,面临被淘汰,银行的呆坏账将成为一大问题。

必须要正确处理好银行的贷款问题。对这些企业取消银行贷款、破产清算后产生的呆坏账,则应由银行消化一些。对于产能过剩企业,银行和地方政府都应实事求是,不能再犹豫不决,更不能拖着不办。一些企业享受着优惠的银行贷款,但实际上是银行不断地将老百姓的钱投向产能过剩行业的无底洞。

我们看到,一些“僵尸企业”利用金融资源所产生的收益还不足以覆盖资金成本,不仅导致自身效率低下,同时也会拖累整个行业,使我国整体去产能过程进展更加缓慢。所以清理掉这些过剩的产能,就需要金融机构主动收紧对“僵尸企业”的金融支持。腾出一部分金融资源来支持有活力的新经济。该银行负责的就应由银行消化。

就政府而言,也应主动将优惠政策留给需要提升与“走出去”的企业。产能过剩行业不断消耗的是纳税人的钱、消耗国家资源、消耗政府的优惠财政。对于归入“淘汰一批”的企业迟断不如早断,早断不如当机立断。产能过剩行业拖下去,政府的资源最终也将被拖垮,对于需要“提升”、“走出去”的企业也是一种打击。

同时,在去产能过程中,政府应尽量避免因为产能过剩企业员工失业所造成的社会不稳定。这一点比银行消化呆坏账更重要。这就需要政府在淘汰“僵尸企业”过程中,对还没有解决企业员工就业的,拿出社保托底。通过财政补贴给这些人一些最低生活费用,帮助他们进行新技能培训,寻找新出路,这些都是政府的责任。

借鉴国外经验

日报:放眼全球,国外在去产能方面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魏建国:对于去产能,国外有现成的经验。比如德国是医疗器械领域全球领头羊,但德国在该领域也经历过去产能的阵痛。德国的去产能就是将行业内比较粗糙、低端的医疗器械企业毫不客气地淘汰,从而将优惠政策集中支持行业中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

在支持优质企业发展中,德国联邦经济部和卫生部曾推出“健康经济出口计划”,帮德国企业发展潜在客户。德国政府还建立基金会,企业专利可获50万欧元的健康研发资金。德国联邦卫生部还设有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局,由医疗专家、工程师等组成,进行监管。正是有了这些措施,像西门子等一批具备优势的高科技医疗器械企业得以发展壮大。

我们医院中使用的核磁共振仪很多都采购自德国西门子。德国拥有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规模,有17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商。目前德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中约有2/3用于出口,产品出口额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我和一些德国人聊,他们认为去产能就是不断优胜劣汰的过程。这就是德国医疗器械到现在都领先全球的原因。

德国另一块去产能领域与中国类似,同样发生在钢铁行业。受两次能源危机影响,全球钢铁需求大降,欧盟的钢铁生产供过于求,产能严重过剩。上世纪90年代,欧盟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应对产能过剩,欧盟内部的钢铁行业开始大范围整合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著名的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等一系列大型钢铁集团。大型钢铁集团的成立,既整合了钢铁生产,降低了钢铁产量,提升了企业效率,又增加了欧盟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由此可见,提升一批产能过剩领域的行业龙头,兼并重组一批过剩产能企业,是德国企业领先的经验,这在我国同样适用。去产能就像我们种地选稻种一样,应将粒大饱满的稻种精选出来,而将干瘪的小稻种毫不客气地去掉。只有栽培产能过剩领域中的优秀企业,下一步才能丰收,我们的浇水施肥才不会白费。而如果将精力用到坏种子上,即便再费心思,也没有好的收获。

去产能必须限时间

日报:中国此轮去产能应该限定时间吗?应该花几年?

魏建国: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去产能将是开局之年的重中之重。确保去产能的稳定是关键所在。对于去产能必须限定时间:第一,改革已经到了攻坚战阶段,留给中国的时间不多,而现在又是去产能最好的时间窗口,去产能工作越拖难度越大,风险也将越高。第二,对于去产能,信心是当前最大的力量。先设定时间,集中力量完成去产能任务,首战取胜必然信心大增。

去产能关乎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当前,中国经济到了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时刻,去产能是奔向这个目标的一个雷区。我们应发扬工兵探雷的精神,把去产能作为中国今后产业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前期工程来实施和安排,以取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开篇。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转型期,经济在增速下降的同时会实现转型升级,完全可能使我们今后发展的步伐更快。就像一辆正在过弯道的赛车,如今产能过剩,拉了太多人,所以速度上不去,影响了过弯的速度,但只要成功应对去产能的挑战,赛车会跑得更快。成功应对去产能挑战后,中国将具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更能支持有活力的新经济发展。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