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库:中国经济对于刺激政策已进入了空前“迟钝期”

   日期:2015-10-27     浏览:197    评论:0    
核心提示: 高级研究员 贺军  时近2015年底,中国经济处在一种前所未有的胶着状态。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6.9%,已属意料之内的好消息,更值得注
  高级研究员 贺军

  时近2015年底,中国经济处在一种前所未有的“胶着”状态。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6.9%,已属意料之内的“好消息”,更值得注意的是PPI、进口增速、投资增速、工业增加值、发电量增速、工业利润等数据,几乎一致呈现出负面趋势,这就使得市场对当前经济的“真实情况”更加担忧。

  坦率而言,为保增长,中央政府出台的刺激政策已属前所未有,不仅力度大,而且政策很系统。货币政策从2014年11月开始进入下行通道,最新包括从10月24日“霜降”之日的双降;积极财政政策从去年下半年至今的力度不断加强;投资项目审批不断加快,“铁公基”、环保、水利、公共服务项目开出的投资规模动辄数万亿计;此外,中央在财政压力不断加大之时,仍想尽办法来减税。然而,尽管中国政府不断出台刺激政策,不断通过反腐败打击权力寻租,不断简政放权,不断鼓励创业创新,中国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无法脱困。在安邦咨询(ANBOUND)高级研究员贺军看来,中国经济对于刺激政策已进入了空前的“迟钝期”,要达到与过去同样的效果,政府甚至需要投入数倍于过去的资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细数起来有多种原因,一是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低迷带来外部需求环境变化;二是中国在新常态下面临深刻转型,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模式不管用了;三是国内要素成本上涨导致产业大量转移;四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泡沫膨胀阶段急剧放缓,资产升值的动力减弱或消失。不过,除了这些问题之外,贺军认为中国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政府经济”太强,市场经济太弱。

  过去只提过“计划经济”,没提过“政府经济”。什么是“政府经济”?简单说,就是指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状态。由政府主要官员或部门来主导经济资源配置,主导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制订,决定城镇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节奏和重大投资项目。“政府经济”既存在全国层面,也突出表现在地方层面。如果说真有“中国模式”,那“政府经济”就是其中的典型。过去多年,虽然中国的市场化规模在不断扩大,计划经济在不断萎缩,但“政府经济”却一直在强化。尤其是在搞经济的政绩导向之下,各级地方官员以行政区划为界,都要接受经济指标考核,要在自己任内留下经济政绩,于是就形成了千千万万个小的“政府经济”发动机。

  客观评价,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经济”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也来自于执政党和政府的主动调整。从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其后的城市改革,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的中国经济起飞,再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政府经济”由于汇聚了党、政权力和政策资源,再加上能动用财政资源与货币资源,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节奏,形成了中国特色。

  不过,随着中国向更深层次的市场经济发展,“政府经济”模式不再象过去一样有效,其作用渐渐变小。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资源配置的权力不在市场,而在政府。因此,今后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把资源配置的权力还给市场。“政府经济”模式有两个必然会出现的副产品:一是腐败。由于权力高度集中,资源配置缺乏竞争性和透明度,演变成了高度的腐败,这在近两年的政府腐败和国企腐败中有清晰体现。二是资源滥用。“政府经济”模式下,政府部门配置市场资源,长期结果必然是低效的。有人评价,中国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有一支特别能花钱的干部队伍,但这个队伍特别不会赚钱,所以我们只能仰赖投资,仰赖资本,明知是毒药,也要饮鸩止渴。因为花钱比赚钱容易得多,尤其是用“赚钱”的名义去“花钱”,更是如此。这种说法对“政府经济”可谓一针见血。

  “政府经济”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抑制了真正以市场方式运营的企业的成长。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民营企业从无到有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中国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量相比,与国有企业控制的关键资源相比,很多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摆脱不了“政府经济”的影响,在市场准入、融资、项目审批、资源获取等多个方面,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仍然摆脱不了在政治上的弱势地位。民营企业家争相“染红”、找到政治靠山或金融靠山、对其财富存在不安全感等等,都与“政府经济”模式有关。在金融危机来临后,国有企业纷纷亏损,政府才发现诺大的中国市场,可以形成支撑并扭转经济困局的民营企业竟然如此之少!

  “十三五”规划是本届中央领导执政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进一步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的重要时期。在我们看来,中国要想真正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首先必须推动“政府经济”模式的转型,要真正从“政府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要在中国培养出更多的市场化的微观经济主体,才能在经济波动中对中国经济形成支撑!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