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煤炭板块罕见“飘红”,中煤能源更是以10.05%涨幅“傲视群雄”,这如同一颗石子落入宁静的湖水,再次泛起煤炭巨头合并的涟漪。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6月9日上午,一则关于两家煤炭巨头即神华集团和中煤集团存在合并可能的消息“不胫而走”,瞬间挑起了资本市场高度敏感的神经。但该消息随即被两家公司否认,并均于当晚发布公告澄清。
其实,早在2008年,神华集团副总王安调任中煤集团董事长一职,就曾传出有关这两家企业要合并的消息。但直到8月11日,投资者也没有见到“神煤”的影子。
作为中煤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煤能源方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都没听说过,这个东西也都是传,如果真有这么回事,我们马上就会知道。记者致电神华集团宣传处处长郝华,但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煤炭巨头业绩下滑
中煤集团是国资委管理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前身是1982年7月成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2006年12月,中煤集团独家发起成立的中煤能源(01898.HK)在香港上市,2008年2月回归A股。
6月底,中煤能源发布公告称,经初步测算,预计2015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出现亏损,亏损金额为8亿~12亿元。
中煤能源给出的解释是,2015年,受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及煤炭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中国煤炭行业延续了深度调整态势,煤炭价格持续大幅下滑。
中煤能源业务分为煤炭、煤化工、煤矿装备和其他,煤炭业务是其“顶梁柱”,2013年和2014年收入分别约为686.1亿元和580.67亿元,在中煤能源能源整体收入占比都在80%以上。
2011年到2014年,中煤能源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约为96.67亿、92.81亿、35.76亿和7.67亿元,也是连续四年下跌,且跌幅呈现扩大之势。
神华集团则是于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以煤为基础,集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一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特大型能源企业。其独家发起成立的中国神华分别在香港、上海上市。
7月底,中国神华发布了2015年上半年业绩快报,营业收入约为877.83亿元,相较于2014年同期1291.97亿元,下滑32.1%;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17.27亿元,同比下跌45.6%。
对于2015年上半年经营业绩下降,中国神华认为,主要原因是煤炭量价齐跌,且售电量也同比下降。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发现,2012年上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中国神华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约为251.81亿、244.01亿、215.46亿和117.27亿元,连续三年下滑,且降幅呈迅速扩大之势。
“看各种报表和数据,神华集团由于成立时间较晚、人员少,其企业效益相对中煤来说要好。中煤集团历史较长,几经重组后吸纳了大量的人员,包袱也比较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对媒体表示,经营状况差距很可能成为二者合并障碍。
合并重组可能性较低
随着南车、北车“合二为一”,中电投、国家核电“成为一家”,市场对于央企合并的预期逐渐加强。作为煤炭行业的两家“国字号”龙头企业,神华集团和中煤集团是否有可能合并,自然成了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但一位跟踪能源行业的券商分析师指出,煤炭巨头合并要问两个为什么,第一是为啥要合并,是为了提高产业集中度,还是有其它原因;第二是合并的目标能否实现,即是否有助于行业脱困。“从目前来看,煤炭巨头合并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但比较低。”
邢雷也认为,神华集团和中煤集团合并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有三:首先,这两家公司不存在恶性竞争的问题;其次,这两家公司业务侧重点不尽相同;再次,更重要地来讲,由于两家企业此前并不同属于一个主体,渊源不深,企业文化有差异。
作为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煤炭行业“寒冬”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和通过企业合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是永不休止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