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彻底扭转连连下滑的颓势,中钢协在日前召开的2015年第三次信息发布会上传出信息,已将“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发展目标锁定为化解产能过剩,进行大型结构性重组,遏制行业无序竞争,加大产品创新,促进绿色发展,鼓励企业“走出去”。
“这其中,大型结构性重组势在必行。如今钢铁行业太分散,企业间盲目、无序竞争。有的虽然表面上合并了,但在实际经营中并未进行有效整合。”在湖北某大型钢铁企业办公室负责人李运明看来,结构性重组的推进过程虽将困难重重,但却是化解产能过剩现状的关键所在。
举步维艰
数据显示,2013年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7.1%,2014年下降3.29%,2015年上半年下降4.71%。基于此,中钢协判断,继2013年粗钢达到表观消费峰值年后,2014年很有可能是我国粗钢产量进入峰值区的标志,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已经成为历史。
进入2015年,钢材价格下跌趋势不但没有减缓,反而加剧。今年以来,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降幅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降幅,持续突破有指数记录以来的低点,目前已经跌破63点。
值得注意的是,铁矿石价格与钢材价格出现了明显背离。矿价已由4月10日的46.84美元/吨,上涨到6月末的59.19美元/吨,涨幅高达26.4%,而同期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则下跌了10.2%。7月份以来,虽然铁矿石价格出现了一波下跌行情,但是仍然不能抵消钢材价格下跌的影响。
多重利空下,钢铁企业举步维艰,主营业务亏损加剧。大中型钢铁企业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5万亿元,同比下降17.9%;主营业务亏损216.8亿元,增亏167.68亿元;亏损企业43户,占统计会员企业户数的42.6%,亏损企业产量占会员企业钢产量的36.8%。
李运明所在的钢铁企业也难以幸免。“此前产能的无序扩张,近年来国内钢材需求的由盛转衰,都在极大压缩着钢铁企业目前的利润空间。房地产、汽车、造船等作为钢材消费的下游行业,目前都未明显回暖。要想在短期内反转业绩,几乎不可能。”他说。
在中钢协常务副会长朱继民看来,长期的低价格极大地损害了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目前,企业的运行情况较差,尤其是困难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的现金流出现恶化,导致在创新上投入不足。
两极分化
不过,也有部分钢铁生产与贸易企业从这一轮“哀嚎遍野”中成功逃离。“虽然供过于求的总形势已定,但两极分化会更加明显。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贸易企业,都应该积极思变、着力转型。”“我的钢铁网”研究部副经理、行业研究员杨华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上半年的“成绩单”也显示,钢铁业盈利前10名的企业合计盈利165.9亿元,同比增长113.1%;亏损前10名的企业合计亏损139.7亿元,同比增长152.3%。“纵观盈利企业特点,一是生铁制造成本较低、效益较好的企业降本增效力度越大(仅炼钢生铁制造成本一项,企业间的差距就高达500元/吨至900元/吨);二是劳动生产率高、效益较好的企业年人均产钢普遍在800吨以上,部分企业年人均产钢量在1000吨左右。劳动效率的高低也反映出企业的改革创新水平和管理效率。”朱继民分析。
“目前来看,钢铁产能过剩短期不会消除。根据已透露的消息,‘十三五’规划将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一个关键点,这是制约钢铁行业健康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也是扭转局势的核心所在。”李运明表示。
朱继民也认为,近期的化解产能任务主要是针对少数省区。但现在看,仅仅靠这样化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非常严重。“这样严重过剩的产能仅靠几个地区有限的数量分几年完成,远远解决不了问题。我认为,如果我们的开工率不能达到80%左右,那么行业摆脱困境几乎没有可能。所以,在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出台一些必要的行政措施,包括经济措施。”
同时,大型结构性重组也被业内人士寄予厚望。“全国有逾500家钢铁生产企业,集中度实在太低,必须上升到行业结构的高度来进行重组,才能更快走出困境。”李运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