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就此走进河北、重庆、江苏进行调查。三地位于中国的北、西、南,构成地理上的三角型,地域不同,禀赋不同,结构不同,稳增长举措各有所向。
10.7%、8.4%、6.2%,今年一季度重庆、江苏、辽宁三地经济增速呈现阶梯式分布。
从全国看,以往各省份大体齐头并进的经济增长常规走势正被日益显著的分化走势所替代:一季度增速最高与最低相差8.8个百分点,创近年同期新高。
作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大重要特征,走势分化猝然打破了东中西部梯度发展格局,正在重绘中国经济版图。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分析认为,这种分化利弊双关,“一些地方在分化中逐渐调适速度,在调整中更快完成动力转换,在错位发展中重新找到比较优势。但是,分化过于明显会进一步拉大区域差距,影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调查中记者发现,随着同步走、同质化区域经济运行结构的改变,各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个性化”稳增长举措纷至沓来。
在重庆,稳增长的密码是合理的产业布局。在一派生机的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告诉记者,新区在产业承接上主要吸收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更有利于减少企业配套成本,有利于各种要素支撑其发展,所以企业扩能、研发等方面的投资一直源源不断。”
产业布局变化背后,是紧跟经济大势的运筹帷幄。记者在4个加号中找到了重庆式稳增长“秘笈”—“整机+零部件”,汽车、电子信息等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资本+产业”,通过股权资金进入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订单+制造”,通过解决市场订单吸引企业落户;“金融+市场”,成立若干融资租赁公司帮助企业开发市场。
重庆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5%,支柱产业中的汽车和电子制造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8.3%和13.7%。
在江苏,实体经济仍是增长的火车头。“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同时,实体经济仍是稳增长一大法宝。江苏企业家普遍有制造业情结,制造业稳住了,总体经济就能稳住。”江苏省统计局局长夏心旻告诉记者,江苏省今年前4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3%,这一指标居于全国前列。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因素,地方经济要保持发展,必须拨开迷雾,不为一时一事所困扰,着眼于长远和全局,才能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说。
如今提及的稳增长,跟以往相比,在语境和环境上都已改弦更张,不再是多年来为之纠结的一两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稳增长,正在实现与转型升级、创新创造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同步,其对中国经济成长的意义更为深远。
“判断稳增长的成效,不应单单看实际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更有说服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小广说。
记者了解到,河北省提出“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作为培育新增长点的突破口;江苏省强调把创新驱动作为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增长点上;重庆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和财税激励机制。
“新常态下要素投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当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不足时,创新投入带来的技术进步无疑将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别无选择,不可逾越。”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李扬说。
记者调查采访期间,无论走进哪家企业,听到最多的介绍是数字生产、精益生产、智能生产等新生产方式的实践,如何极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提高。
今年以来,中国国持续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各地结合自身优势,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为稳增长提供强大支撑。
江苏省把智能制造作为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江苏现有的制造业水平,大都处在2.0向3.0迈进阶段,需要培育示范4.0。今年安排智能制造项目185项,项目总投资2326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项目的40%以上。”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戴跃强说。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国家战略的推进,促进区域合作、推动企业走出去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稳增长中的共识。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国内发展与国际环境的关联,意识到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共同渡过此轮经济周期低谷,走向下一个增长期。”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说。
河北省经济发展目前处于负重前行阶段,既要化解过剩产能来减肥,又要转型升级以变得强壮,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则给稳增长创造了最佳契合点。
河北省发改委产业协调处副处长崔华彬对记者表示,“目前河北打造了接纳协同发展的40个平台,将陆续完善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新的姿态迎接京津两地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