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工具将灵活出手
降准、降息或成“新常态”;贷款基准利率可从5.35%降至3%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将何去何从?
中国经济在下行压力中度过2014年。在2014年M2(广义货币)增速放缓、存款增速下滑等各项金融指标不利的情况下,2015年的货币政策也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带来了新元素: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M2的增长速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
M2是观察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央行发布报告显示,2014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2.2%,这一增速明显低于市场预期;但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较为接近。
也因如此,3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答记者问时表示:“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仍旧是适度的,所以并没有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状况。”
但市场有疑惑:近来,央行在灵活运用很多货币政策工具,不仅有降息、降准,甚至还有中期借贷便利等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央行还坚持说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变化?
在3月22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上,周小川解释称,中国前一段时间出台了一些新的流动性管理以及信贷总量管理的工具,央行在尝试,同时也在引进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做法,使流动性管理工具多元化。“当然有的人就会问,是不是这就意味着是一种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周小川说,“我认为我们仍旧选择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周小川继续解释称,新常态下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货币政策一方面要支持经济增长,考虑经济增长的新特点;同时,也要促进结构改革,如果太过宽松的话,对于结构改革也许是不利的。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将何去何从?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下,降准或降息的概率会有多高?《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诸多专家试图寻找答案。
2015年货币政策操作方法和力度与2014年有较大差异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这个提法,从字面上看,跟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法基本一致,区别不大。不仅这两年,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提出稳健货币政策以来,无论是在经济的上行周期,还是下行周期中,“稳健货币政策”的提法几乎没什么变化。
第一创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货币政策操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主要是为了避免货币政策对市场经济实现均衡造成明显不利影响。因此,虽然这两年提法基本一致,但货币政策的操作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彭兴韵介绍,最明显的变化是,2014年上半年,央行货币政策几乎没有做出明显的调整;但在2014年下半年,政府格外注重预调微调,注重定向调控,货币政策也并未采取全面宽松的操作,仅在2014年11月降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4个百分点;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2015年开年以来,多项经济指标仍在继续下降。3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受制造业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2015年1—2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9%,增速比去年全年平均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
与历史数据相比,1—2月份的投资增长率下降到了21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甚至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水平。此外,工业增加值下降至7%以下,房地产库存仍在上升,去库存化的压力依然比较大。
“短期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确实不容忽视。”彭兴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虽然政府把2015年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从之前的7.5%下调至7%左右,同时2014年实际的增长率为7.4%,但这并不意味着,离开了政府的宏观调控,2015年的经济增速就肯定会高于7%。
这也就意味着,为了实现稳增长的目的,2015年存在继续放松货币、降准和降息的操作空间。
相比2014年,2015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确实激进了一些。典型的是,在今年2月份的一个月之内,央行既降低了法定存准率,又降低了存贷款基准利率。
央行于2月5日开始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操作是继2012年降准后,央行首次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春节假期刚结束尚不足一周,2月28日,央行又宣布降息0.25个百分点。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逼近10年来最低水平。
同样是稳健的货币政策,2015年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操作方法和力度,都与2014年有较大的差异。
专家建议:可将存准率降至15%利率降至3%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加复杂多变之际,2015年成为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而随着稳增长的要求上升,货币政策该怎么调?
“根据目前的经济运行来看,我认为,2015年2~3次降准可能是比较合适的,这样比较符合‘松紧适度货币政策’的要求。”彭兴韵认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既是稳增长的要求,也是完善货币调控手段和机制的要求,是一个长期趋势。事实上,中国现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全球最高,已是业内皆知。在国外,包括加拿大、英国等在内的许多国家甚至放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或者实行零法定存款准备金。
如果降准,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降到多少比较合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有自己的看法,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目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太高,可以分7~8次、一次降低0.5个百分点,降到15%左右,“争取把存款准备金率降下来。这样可以释放一大批存款,让它进入到重点领域。现在冻结20%的银行存款不让贷款,很可惜的。”
除了存款准备金,对于当前的利率,接受采访的专家们认为也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专家介绍,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曾不断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来应对当时的通货紧缩。到2002年2月,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降到了1.98%的低值,相同期限的贷款基准利率则下降到了5.49%。而彼时,除了CPI仍处于轻微的负增长,经济增长率已从1998年第二季度的7%恢复到了2001年第四季度的8.6%。
虽然现在的具体经济指标与那时略有差异,但就基本情形而言,当下“稳增长”对下调利率的要求更为迫切。
“由于中国现在资本存量远远高于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水平,在资本的边际回报率已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中性货币政策要求中国的货币利率应当相应地下降。比较起来,从较短的时期来看,中国存贷款基准利率仍有1至2次的下调空间。”彭兴韵说。
如果降息,存贷款利率降到多少比较合理?
目前,我国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是5.35%,在全世界最高;而美元的一年期贷款利率只有2.5%,德国不到3%,日本是1%,为此,郑新立借《中国经济周刊》建言,“我国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还要降,但要逐步地降,不能一下子降太多,降到3%比较合理。”
其实,在央行2014年11月及2015年2月最近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后,市场做出一些积极的反应: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不仅没降,反而在一段时间里有所上升,以至于市场上调侃说“有一种降息叫一降就涨”。
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反映的是资金供需双方在市场上博弈后的利率,在彭兴韵看来,这意味着单纯下调基准利率,对于降低融资成本并不明显。
“这表明,在利率市场化程度已相当高、融资结构多元化的当下,单纯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降低融资成本和提振经济的边际影响在下降。”彭兴韵说,要想让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稳增长的积极作用更加凸显,央行应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某种金融市场利率下行,比如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要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央行的利率调控框架。“这是2015年稳健货币政策需要认真考虑的事了。”
但是,如果2015年连续降准和降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开始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方向发展?
“货币政策松或紧,并不是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否定,它只是稳健货币政策的两种不同状态而已。如果货币政策操作后,市场流动性明显改善和增多、融资上升,企业可以更容易更便宜地获得资金,市场利率明显下降,我们可以说货币政策在朝宽松方向发展。”彭兴韵说。
郑新立解释说:“就是因为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企业有钱了可以去增加投资;老百姓有钱了可以去增加消费,整个经济活跃了,经济就回升了。目前我国面临通货紧缩,所以也需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适度的货币政策,后面又加了一句话,‘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
更何况,政府一直强调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这本身就要求货币政策要适当地放松。”彭兴韵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