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新亮点,也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和巨大的回旋余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司副司长刘少军表示。
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总体趋稳。刘少军介绍说,分区域板块来看,东部缓中趋稳,经济增速超过8%,继续发挥着全国经济发展发动机和稳定器的作用,并在转型升级和制度创新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创新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稳中有进。“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继续快于东部地区。考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东部地区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中部地区增长8.4%、西部地区增长10.6%。考察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地区投资增长15.4%、中部地区为17.6%、西部地区为17.2%。二是中西部培育形成了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和支撑带,比如长江中游城市群、珠江—西江经济带等,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注入动力。
重大战略规划引领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大战略启动实施,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而持久的推动作用。”刘少军表示。
新常态下,经济谋求持续稳步发展,需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根据全球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提出与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刘少军介绍说,2014年“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编制完成。这一战略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海上依托重点港口城市,以此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海陆并举、南北呼应,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构建起新常态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刘少军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京津冀汇集了大量优质生产要素,其发展对经济全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三省市协同发展工作已逐步驶入“快车道”,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三个重点领域率先开始突破。
涉及11个省、直辖市的长江经济带战略抓紧实施。目前,长江经济带12个海关已全部启动区域通关一体化。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正在使经济带“通”起来;产业有序转移,正在使经济带“亮”起来;建设区域大市场,正在使经济带“活”起来。
区域协调发展,尤其需要补“短板”。刘少军介绍说,去年以来,我国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举措不断细化实化。
中西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助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2014年,全国铁路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88亿元,投资规模创历史第二高。铁路建设的重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铁路投资占比高达78%;投产的新线中,中西部铁路网达6747公里,占比高达80%。随着兰新高铁、拉萨至日喀则铁路等18个中西部铁路项目开通运营,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万公里,占全国的62.3%。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4年,我国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帮扶力度,全年下达以工代赈中央资金57.2亿元,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55亿元,搬迁贫困人口91万多人,全国农村脱贫人口1232万人。此外,国家还大力推进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全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4亿元。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也将为经济注入更多活力。”刘少军说。他表示,2015年,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项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将进一步优化。
“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创新破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将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对宏观经济的促进、带动作用,培育更多新的增长极。”刘少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