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煤炭行业和全国煤炭行业一样,经历了一个艰难的2014年,近九成煤炭企业亏损,生产经营陷入困境,部分老弱煤矿依靠借贷维持。全国煤炭企业也是类似情形,多地煤矿减产、停产,亏声一片,全国有8个省份的煤炭产业整体亏损,企业亏损面则在70%以上。
针对煤炭行业的严寒,国家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恢复征收“外煤进口”的关税,降低“出口煤”的关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降低煤炭企业负担,建立小煤矿退出机制等。但是,煤炭行业的低迷态势2015年仍将难以改观,原因是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积累的问题积重难返,煤炭供给全面过剩局面已经形成,行业的深度调整仍然需要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目前来看,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观,市场形势实现根本好转缺乏动力支撑。目前国内煤炭产能过剩5亿吨左右,未来每年仍将有四五亿吨产能释放。煤炭市场竞争国际化进程加快,每年将有3亿吨左右的煤炭进口,特别是随着瓦日等铁路干线通车,外部优质煤炭将长驱直入我省腹地市场,对我省煤炭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省内矿井煤种和成本劣势将加倍放大,区位价格优势将逐渐消失,省内煤炭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今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旋律。特别是频繁的雾霾天气,更加坚定了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矛头直指煤炭过度消费。《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明确规定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到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煤炭需求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在新的市场格局和形势下,山东煤炭行业将呈现一个新的两极分化的发展态势,困难企业将更加困难,与优势企业差距将进一步拉大,部分低效、弱势矿井将被淘汰出局;同时,这也给优势企业带来新的机遇,行业低迷蕴含着弯道超车机遇。煤炭行业持续低位运行,部分地区煤矿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困境,带来难得的低成本扩张机遇。
山东煤炭行业主管部门为适应行业发展,也提出了通过扩能改造(产业升级)、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淘汰产能落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特别是今年年底将关闭66处年核定能力或生产规模30万吨以下的煤矿,全省煤炭企业压减至65家以内,行业生产集中度和规模进一步提升。
目前,山东部分优势煤炭企业已经开始实践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子,保持企业发展的战略定力,不因市场形势变化而“病急乱投医”,做实做好自身优势项目;同时对弱势项目实施减量化发展,对亏损企业、低效无效资产和富余人员,实施分类处置,实现瘦身减负、轻装转型。
随着煤炭行业下行周期的不断延续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煤炭行业内的落后产能和企业必将被淘汰,优势企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可让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市场考验,还可以形成一个更加合理的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煤炭行业资源配置,提高整个行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
总体来看,不论是政策环境、外部市场氛围,还是煤炭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都可以预示出行业变革的迹象,行业发展的分水岭或许很快就要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