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1月,我国钢材累计出口8361万吨,同比增长近47%。钢材大量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供应过剩的困局,但也引发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摩擦。“今年是我国钢铁产品遭遇双反调查最多的年份。”张长富说。得益于钢铁经营形势的好转,今年股市中的钢铁板块涨幅超过50%,近年来首次跑赢大盘。龙头股宝钢股份表现不俗,年内上涨76%,摆脱“破净”的尴尬境地。其他如马钢股份、华菱钢铁、安阳钢铁等近期也接连涨停。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钢铁业适应起来需要时间。从目前情况看,钢铁行业复苏还有三大难题。第一是化解产能过剩任重道远。张长富表示,尽管钢铁业的新增投资快速降温,但2013年底国内的粗钢存量产能接近12亿吨。预计明年的钢铁需求增幅在1%到3%之间,化解产能过剩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国家将通过提高节能环保技术标准,到2015年底前再淘汰炼铁1500万吨。”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说。
第二是高负债率如影随形。张长富表示,钢协会员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72%,银行贷款总额超过1.3万亿元。今年前10月钢厂财务费用上升20%,应付账款增长近10%。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已进入破产重组程序,未来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
第三是,集中度不升反降,价格战仍是主要竞争手段。苗长兴说,2013年中国钢铁业的集中度不升反降,行业利润率急剧下降,很多钢厂徘徊于盈亏边沿。张长富表示,钢铁业前十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37.5%,汽车是88.4%,所以汽车销售利润率逾8%,高出钢铁业10倍。集中度太低,导致竞争手段单一,就是打价格战,这种导向急需得到改变。
基于以上判断,新常态下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代表的下游用钢产业升级加快,将会助推钢材性能与质量的提升,水利、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环渤海地区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及“一带一路”三大战略的推进等预示钢铁产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依然可观。
明年,钢铁产品需求总量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波动幅度不会超过3%),并呈现出“量稳、质升”的发展态势。钢铁产业化解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一是通过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钢铁产业主动适应市场调控供求关系的自律能力和效果。
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有序竞争。引导全行业打质量战不打价格战,降成本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一分价钱一分货。应当在同等质量情况下比价格,大路货也有优劣之分。在当前钢材产品质量信息不十分透明的情况下,单一拼价格导致的不正当竞争会产生逆向淘汰的恶劣后果。
三是提升国际化水平,国际化应是资源、市场、资本、人才的国际化,决不是单一的卖钢材。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原则,适时修订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建立和完善全球性加工营销网络和铁矿资源战略;丰富“走出去”的内涵。实现我国钢铁工业从“重量型”向“力量型”的转变,让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