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业内看来,这份“白名单”的最大作用在于迫使多年来“潜伏”的钢铁产能露出水面,最大限度消除了钢铁行业管理盲区,促进了钢铁行业规范经营和产能过剩矛盾化解。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信部公布《条件》使得部分一直潜伏的钢铁产能得以浮出水面,不过,保守估计今年仍有超过6000万吨的钢铁产能‘深藏不露’。可以说,《条件》对于解决我国钢铁行业目前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说是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白名单”令
过剩产能更加透明
作为落实国务院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具体举措之一,工信部于2012年修订并公告了《条件》,按照符合一定的技术、质量、环保、装备等条件,把国内现有钢铁企业纳入规范管理范畴并予以认可。
结合以往的教训,我国对钢铁行业之前主要是通过事前审批方式控制产能,由于滞后于市场需求,致使调控产能成效不佳。据统计,从2005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发布以来,我国审批的钢铁项目不足1亿吨,但全国钢铁产能却增加了7亿吨以上。很多产能游离在行业管理之外。
而工信部公布《条件》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这些游离的钢铁产能挖出水面,工信部也表示对于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发展,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及区域内兼并重组,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压缩其生存空间,迫其退出市场,促进化解过剩产能。
分析师张琳向记者表示,工信部近三年公布了305家钢企这算是基本完成了钢铁行业的初步规范。“客观地说,“白名单”对钢企的要求门槛并不是很高,对钢企的压力不是很大,以往,政府也发文督促各地方对自己辖区内的钢铁厂进行淘汰落后,但并没有将更多的淘汰细节公布于众,只是公布了一个淘汰产能的总量,证明钢企已经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淘汰任务而已。现在是通过前期审核,公布达标的线上的各钢厂的名单,炼铁炼钢轧钢等装备情况,谁符合规定,一目了然,更加透明,也能够被更好的监督”,她道。
“白名单”不保险
仍有大量产能深潜
而在刘海民看来,公布符合《条件》的钢企虽然对控制过剩产能起到作用,但这绝不是解决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主要方式,“这个方式虽然有用,但是仍然不彻底,因为一些‘黑户’钢厂仍然不被人所知,这些小钢厂虽然单个来看规模不大,但是积少成多,产能聚集起来的总和仍然很惊人”。
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国粗钢产量68534.8万吨,同比增长2.1%,增速同比减缓6.2个百分点;钢材产量93447万吨,增长4.7%,减缓6.9个百分点。
刘海民向记者表示,“今年前10个月粗钢产量是68524.8万吨,而钢材产量是93446.7万吨,钢材产量比粗钢产量多了约2.49亿吨,当然这中间包括生产过程中钢铁重复轧制过程,但是即使把这种情况考虑在内,仍然多出很多产能,这说明仍然有大量的钢铁产能处于找不到源头的局面。”
刘海民向记者表示,保守估计今年像这样的“无头”产能大约有6000万吨至1亿吨。“近几年,这样的钢铁潜伏产能每年都不会低于5000万吨,哪怕是《条件》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只是让部分产能得以大白天下”。
刘海民向记者表示,真正做到控制产能,依靠两样武器,第一是法律;第二靠市场自发调节,“通过行政手段的方式则是尽量不用”。
必须注意的是,钢企即使已在钢企的“白名单”上,也并非是一劳永逸,工信部相关人士也表示,规范条件明确要求对公告企业名单进行动态管理,不能保持规范条件等情况的企业将被撤销资格。工信部将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并鼓励社会各界进行监督。
“像山西海鑫钢铁,即使曾经进入了‘白名单’,但是现在海鑫已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这样的钢企也是要被除名的,不过这份名单主要还是针对那些环保不达标的钢企,海鑫应该属于特殊情况。”张琳表示。(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