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改乱象:煤矿撂荒变死城 矿主遭政府变相软禁

   日期:2014-10-30     浏览:104    评论:0    
核心提示:编者按:轰轰烈烈的山西煤炭整合后不久,煤炭市场突然掉头,价格比高峰时跌去一半有余,产煤大省后遗症集中爆发。这场在国务院层面从未有
 编者按:轰轰烈烈的山西煤炭整合后不久,煤炭市场突然掉头,价格比高峰时跌去一半有余,产煤大省后遗症集中爆发。这场在国务院层面从未有“行政主导”一说的经济运动,在山西省演变成了人为的“一刀切”。黑金帝国大洗牌,煤老板退出历史。2598座煤矿被整合到政府制定的5+2企业名下,实际后来的办矿主体多达130家。

如今,山西官场震荡与煤炭行业乱象纵横交织,山西煤炭整合已然成为一锅“夹生饭”。“国进民退”之后,是整合主体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民企现大量三角债、地方财政被“断奶”之后进退维谷,就连三令五申宣称已取消各项收费的体制怪胎——山西煤运巨亏、仍在靠收费苟延残喘。

未来山西,何去何从?

本文试图从山西煤运这个“奇怪”的企业在临汾的煤炭整合过程入手,管窥山西这场被坊间称为“经济界的文革”的运动之后的煤炭行业生态。无处不在的政府之手,如何直接插手微观经济,造成大量“冤假错案”、巨额利益链输送和国有资产流失。

五年了。

面对凤凰财经记者的采访,被整合矿主、山西省汾西县海腾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海腾煤业”)董事长刘玉点燃一支烟,将他这5年来的经历和盘托出。

从2009年至今,和另外21座被整合矿一样,刘玉旗下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的被整合煤矿早已荒草丛生,如同一座死城。

“好几次会上我气急了,告诉他们(汾西县政府)说我随时准备为煤炭资源整合献身,要让党和国家领导人知道这个事情。”从煤矿被整合至今,刘玉已经记不清多少次跑国家信访局、山西省信访局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特快专递发了几百封”,能找的地方都跑遍了。

撂荒5年

在众多山西煤炭业内人士看来,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该公司与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合并,2014年5月正式揭牌并更名为晋能集团)多年来靠设卡收费为生,从未有过经营煤炭实业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没钱又不懂行,共整合的23座煤矿基本上砸它手里了。”刘玉说。

9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的瓦窑疙瘩煤矿二坑。按国庆节放假安排这一天应是正常上班日,但现场只有来自山西运城的老王和3条黑狗看门。

撂荒5年,整座矿看上去像一座死城,一台柴油发电机和洗煤机躺在草丛里,矿井出口已经被封死,皮带机凝固在空中。这座死城,由一条宽约2米的土路与外面公路连接,门口的红色瓷砖墙上六个金色大字写着:汾县国营瓦矿。

这座矿原属于地方国营矿,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发生透水事故而倒闭。2002年,汾西县政府再次招商引资,二坑由现任矿主陆满全接手。从2002年到2008年,陆满全为使其达到投产要求,先后投入约1.3亿元进行改造,并于2008年6月17日办齐所有手续。按照他与汾西县政府签订的合同,这座矿年产21万吨,在履约的15年中,分3个五年向汾西县缴纳吨煤3、4、5元的费用。

陆满全说,煤炭价格在2002年至2005年期间,最好时为32元/吨,“价格真正抬起来是2006年以后。”办完手续,由于正好赶上当时临汾市洪洞县“11.25”矿难,所有正在进行基建的矿井全部停工整顿。这座矿井一直到2009年被整合,除了因工程掘井出过3万多吨煤外,再也没有出过煤。

2009年,山西煤炭整合大幕轰然开启,暴风骤雨席卷至这里。包括陆满全的这座矿和刘玉的4个矿在内,汾西县共21座煤矿,被整合到被政府指定的唯一整合主体晋能煤销临汾公司(以下简称“临汾煤运”)旗下。

据了解,从2001年到2008年,汾西县响应山西省政府“关小上大”政策,其县域内煤矿数量从198座逐年减少到80座、58座后,在2009年3月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之前,汾西县煤矿数量剩下21座,设计年产能348万吨。

按照计划,临汾煤运将这21座矿整合成5个包即5座新矿,设计年产能分别为120万吨、90万吨、60万吨,45万吨和30万吨。其中,第一包年产120万吨、储量5000万吨的山西煤销集团巨同塬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同塬煤业”),整合煤矿就包括刘玉的3个矿:山西海腾煤业(年产量30万吨、储量1500万吨),山西砂坪煤业(年产量15万吨、储量200万吨),山西大山沟煤业(年产量9万吨、储量150万吨)。

从2009年至今,临汾煤运在汾西县整合的21座煤矿全部撂荒,无一开工。

迄今为止,原矿主也只拿到与当初煤矿投入相差悬殊的补偿款。以刘玉的海腾煤矿为例,这个前后投入约2亿元的煤矿,被临汾煤运评估作价2400万元。截至目前,刘玉拥有的3个被整合矿只拿到1000万元资源补偿款。

5年来,刘玉和陆满全等矿主多次上访,反映临汾煤运整合后5年不开工、不履约、不补偿,致使原矿主利益严重受损、地方发展被人为阻滞等问题。

“不签字不准走人”

汾西县位于临汾市西北角,属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山西省“36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工业在该县举足轻重。

今年49岁的刘玉,和陆满全一样,于2005年由汾西县招商引资到汾西参与煤炭投资建设。2007年年初,为响应山西省“关小上大”政策,他将原来的3个煤矿整合成年产30万吨的山西海腾煤业,煤田可采面积4.98平方公里,随后取得了采矿权证,前后累计投资约2亿元。

2009年2月29日,临汾煤运与汾西县政府签订了《整合地方煤炭资源框架协议》,汾西县煤矿整合大幕就此开启。

按照县政府安排,刘玉旗下的海腾煤业和沙坪煤业组成汾西县1#整合矿区。为配合县政府于2010年12月底前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县政府给刘玉做工作并书面承诺担保,以9500万元收购沙坪煤业,刘玉成为汾西1#整合矿区的实际投资人和股东。

2009年,由汾西县县长郭宏挂帅的煤炭资源整合领导小组要求,5个新整合包由临汾煤运接管,每座矿支付1000万元,同时办理变更手续。这一要求引发了被整合矿主的强烈反对,2010年1月,被整合矿主组织100多人到山西省政府上访。

经有关部门协调,临汾煤运抽调人员组成谈判小组,与21座煤矿矿主进行谈判。2010年8月20日,双方几经讨价还价,刘玉的4个矿总价为4.66亿元,随后双方签订了采矿权和资产转让权一揽子协议(简称“8•20协议”)。协议签订之后,临汾煤运称这份协议“要拿回去上报、盖章、签字”,至今没有返还矿主应持的协议副本。但临汾煤运凭此协议,于8月26日向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换发整合后5个煤矿的采矿权证。

“我们觉得被骗了,就找到临汾煤运总经理贺彦平,他说他没有参加谈判,不是他签的协议,所签订的协议全部作废。”刘玉说。

2010年11月底,山西省政府将一份会议纪要下达到各市县,要求全省务必在2010年底前完成整合任务,完不成的县要对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

这份会议纪要下达到汾西县之后,汾西县委县政府一时慌了神。

2010年12月4日,县委县政府遂召集矿主到临汾思麦尔国际酒店开会,会议要求,如果不能在月底前完成整合任务,任何人不能回家。这一次,县长毛跟云亲自带队分组承包,每个矿主由乡镇书记和各局局长责任到人“日夜陪同”,“不签字不准走人”。

“闹”得最凶的刘玉被作为重点监护对象,由县人大副主任兼城关镇党委书记要赴朝、城关镇镇长王成和汾西县煤炭管理局局长郭荣平“陪同”。“说是陪同,实际上就是变相软禁”,刘玉说,“整整26天,吃喝拉撒也是自己掏钱。”

此次协议内容,与“8•20协议”截然不同。此时1#矿区开出的资产评估价格为2400万元。矿主们认为,临汾煤运委托山西诚成资产评估机构进行的评估,并未与各矿主进行充分沟通,导致评估范围不明确、同一矿区内各矿评估基准日不一致、现场勘查记录没有各方共同签字认可,属于单方面评估,评估结论不能成立。

为了配合汾西县政府“完成任务”,矿主们还是在《煤补协议》(与汾西县政府签订)和《资产转让协议》(与临汾煤运签订)(以下统称“暂定协议”)上签了字。条件是在协议中明确:“如有一方对评估结果有异议,由甲乙双方会同评估机构进一步会商,评估报告需经三方签字认可。”

一本糊涂账

但事实上,迄今为止这些被整合矿的资产评估仍是一本糊涂账。

汾西县山西安宝煤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贺全兵也向记者反映了对评估的不满,其总投资为1.85亿元的山西安宝煤业,在“8•20协议”中确定的总价为1.508亿元,但在“暂定协议”中评估作价2136.31万元。

贺全兵告诉记者,这2136.31万元仅为煤矿地面上的固定资产价格,也只有“8•20协议”中的80%。对于地下的煤炭资产和投入以及地面上“双回路”电源建设、银行贷快和民间借贷本金与利息,临汾煤运与这21家煤矿矿主至今揪扯不清。

从2010年签完“暂定协议”至今,“8.20”协议被汾西县煤运公司经理崔春泰的一句“公司放屁了”全盘否定,临汾煤运也未按照“暂定协议”要求重新评估。

按照该协议,刘玉的4座矿在整合后称为巨同塬煤业,临汾煤运占股51%,刘玉占股49%。这些年,刘玉和其他一些矿主们四处奔走,通过上访、投诉等渠道,反映被整合矿撂荒搁置造成大量损失,要求临汾煤运对整合煤矿重新评估确认其价值、支付其所占51%股权的价格。

但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临汾煤运没有钱了。

2013年,临汾煤运号称250亿元的总资产,利润却只有3000多万元。而在过去的三年间,其15个县区公司人员陡然膨胀至12000多人。按照临汾煤运内部人士的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临汾煤运已累计负债130亿元,这还不包括2012年和2013年的财务费用。

矿主们反映的问题主要是不合理评估和不平等的“煤补”。他们认为,临汾煤运的单方面评估无效。然而对此,汾西县县长助理、煤炭资源管理局局长郭荣平并不认同,他对记者表示,“(评估的)钱虽然是临汾煤运出的,但评估的时候这些矿主也是知道的,他们要领着人下井,他们是同意的,但是对于价格低不同意。”当记者追问这个评估是否客观时,郭荣平表示:“不好讲,评估公司这些人都是专门培训的,是省认定的。”

“暂定协议”中的“煤补协议”由汾西县安监局出面与矿主签订,其中明确的吨煤价格补偿为3元,而他们了解到的临汾煤运与其它县市签订的价格在5-8元不等,并有正式协议。

截至记者发稿时,重新评估仍未进行。因此,刘玉也拒绝注销其原有4个矿的营业执照。这就意味着,临汾煤运在汾西县整合的5个煤矿,到目前为止,仅在协议中存在,实际上并未拿到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