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买矿”再遭挫折 中信折戟澳洲铁矿石项目

   日期:2014-09-28     浏览:127    评论:0    
核心提示: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当2006年中信泰富自信满满进军澳洲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会成为一个无底洞。当时中信斥资4.15亿美元买下西澳大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当2006年中信泰富自信满满进军澳洲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会成为一个无底洞。当时中信斥资4.15亿美元买下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权。最初收购目的是确保原材料供应,从而保证公司的长期发展。

中信最早的成本预算为33.19亿美元,计划投产时间定于2009年7月。然而直到2013年12月,“中澳SINO铁矿项目”生产的首船成品矿才付运,累计耗资已近100亿美元。更为糟糕的是,项目现有的产量仅为当初产能设计的一小部分。

该合作的始作俑者澳洲矿业大亨帕尔默同样对于现状感到强烈不满,其控制的资源企业Mineralogy正在寻求终止中信铁矿项目的采矿权。他之前通过把铁矿石矿藏出售给中信泰富,由此获得了一笔可观的一次性付款。他本可以获得定期的特许使用费收入,而且数额同样可观。然而,中信泰富对与帕尔默达成的协议条款提出了异议,双方已经在各种法律纠纷中诉诸于索赔和反索赔。

尽管最终的解决方法尚不得而知,但是中信此次“出海战略”铩羽而归显然难以避免。在全球供求关系明显不均衡的情况下,铁矿石价格在2014年一路走跌,跌破90美元/吨之后已经刷新了2009年以来的新低。

中信泰富虽从未向外界披露过中澳项目的吨成本核算,但依照当地同业者与分析师的测算,这一数目不会低于每吨80美元,与澳洲当地生产商每吨30美元到40美元的开发成本相比毫无竞争力,就算是仅对接供应国内,利润空间也小得可怜。如果铁矿石价格进一步走低的话,则将造成更多的损失。项目未来或面临不得不关闭以减少损失的情况。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何“出海寻矿”并最终获益一直是个大难题。从2009年以来,诸多案例均证明“走出去”不是一条平坦之路。

2009年6月,潜在中国海外最大并购案的中铝集团与力拓的收购交易终止。

2010年6月,紫金矿业终止了对澳大利亚Indophil Resources NL的股权收购。

2011年4月,五矿资源有限公司拟收购的澳洲铜矿商Equinox Minerals被全球最大的金矿商巴里克夺走。

2012年9月,由于难以获得蒙古国相关监管方的批准,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彻底终止了对南戈壁资源有限公司的要约收购。

2013年1月,全球最大的金矿商巴里克终止了中国黄金集团对其旗下非洲公司部分股权的收购交易。

2013年4月,汉龙集团与澳洲铁矿企业Sundance高达14亿澳元的收购案终止。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
Processed in 0.017 second(s), 8 queries, Memory 0.4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