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行业的本年度恐怖片是铁矿石。中国对钢铁的需求已经下降。(相对)值得信赖的经济指标“李克强指数”上月跌至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最低值。然而与此同时,各大国际生产商都选择增加(而非削减)铁矿石供应。
这是经典的消耗战略。1月交付至中国大连港的铁矿石,本周一价格跌至每吨80美元以下。因此,西非和中国本土那些以每吨85至90美元的成本采掘铁矿石的矿商,正徘徊于经济生死之间。理论上,它们应该停止开采。
而与此相比,必和必拓和力拓在西澳大利亚州已经达到的铁矿石开采规模,令成本低至每吨20至30美元。就在上个月,必和必拓将今年的产量目标从2.2亿吨提至2.9亿吨。运作有方的话,产量增加应该伴随单位成本的降低,正如丰田(Toyota)工厂做到的那样。所以即便增加的产量打压价格,必和必拓也能提高利润——在一定程度上。
这里有一个反事实的无情逻辑。若大型矿商表现出克制,那些高成本矿商就会增产,结果还是会造成价格下跌——而必和必拓和力拓却不能获得单位成本下降的好处。
然而,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还有一个关于“僵尸”的小问题。据美奇金投资咨询公司(J Capital Research)介绍,中国的国有矿商今年迄今已增产十分之一。中国的大矿正试图通过扩大规模来削减成本。(也许他们从必和必拓和力拓借鉴了这个点子。)与此同时,在西非,没有铁矿而有贸易业务的嘉能可(Glencore),在与资金吃紧的矿商的谈判中态度越来越强硬。最终它可能会接管这些资产以获取现金。它偏好向投资者返还现金。如果高成本的铁矿石持续供应,且价格进一步下跌,那么等待力拓和必和必拓的现金回报会越来越让人觉得心惊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