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船靠岸背后 中国船长与亚马逊引擎的较量

   日期:2014-09-23     浏览:110    评论:0    
核心提示:较量:当中国船长遇上亚马逊引擎中国远洋与巴西淡水河谷为了超级大船能否停泊中国口岸的拉锯,透视出不同治理结构企业不同的战略判断
 较量:当中国船长遇上亚马逊引擎

中国远洋与巴西淡水河谷为了超级大船能否停泊中国口岸的拉锯,透视出不同治理结构企业不同的战略判断力和矛盾解决力。

2014年9月12日,中国中远集团终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来自全球最大铁矿石生产商淡水河谷为期25年的运销协议。

当天,中远集团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在北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安排,淡水河谷将为中远散货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提供25年矿石运输合同。中远散货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将相应为淡水河谷(国际)有限公司定制10艘大型矿砂船并收购淡水河谷所拥有的4艘大型矿砂船。

在世界航运市场低迷的情况下,25年的长期运销协议,对于船运公司而言是一个宝贵礼物。对中国中远集团更是如此。其子公司中远散货运输集团旗下的360多条干散货船(主要从事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干散货海洋运输的船型),有不少正停在世界各地的港口,等待着货主上门。尤其是其中的130多条租入船,在没有生意可做的时候,让中远集团的管理层备受煎熬。

这些租入船型,大多是2006年—2008年间以高价租入的。当时的海运市场,正如日中天,沉浸在危机前最后的狂欢中。铁矿石的海运费达到了一吨100美元左右,是铁矿石价格1倍多。而尚未嗅到危机味道的中国钢铁业仍在扩产的道路上享用着虚幻的盛宴,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地的铁矿石主的生产节奏几乎满足不了来自中国的需求,这进一步推动了中远集团等诸多玩家继续看涨海运价格。中远的运力有点跟不上了,他们花费重金,租入日租金甚至高达20万美元左右的干散货船型,等待着铁矿石买家上门求着他们给安排运力。

那是一段很多从事海运的企业至今都觉得如同做梦的岁月。中远集团内部人士说,“连睡觉时都在发财。”但很快,美梦被打破。2008年10月,美国华尔街点燃了全球金融危机。全球航运市场几乎一落到底。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指数)从2008年上半年创出11793点的顶峰直线坠落,一度跌破800点。到2012年2月,该指数更下跌至647点。

船运业迎来大萧条。好望角型船日租金从最高20万美元跌到2012年年初的5000美元左右,尽管此后逐步反弹,也已不复当年。对于当初签订了长期租用合同与高昂日租金的中远集团而言,美梦变成了噩梦。

受此拖累,2011年中远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远洋亏损104.5亿元,2012年继续亏损95.6亿元。魏家福领导下的中国远洋被戴上了ST的帽子,也因此成了A股亏损王。2013年,为避免退市尴尬,中国远洋通过处置大量资产,实现了2.35亿元的净利。不过,老船长魏家福也因此让出了中远集团董事长的职位。

2008年年底的金融危机彻底改变了世界,淡水河谷也未能幸免。在危机来临前,畸形高涨的海运费,让淡水河谷的矿石无船可运。很快,淡水河谷的市场人员突然发现很多地方的堆料场堆满了铁矿石,于是他们开始宣布一些成本较高的铁矿厂停产。

2008年的最后三个月,也就是金融危机的高峰时,淡水河谷执行董事马丁斯领导的一个小组决定建立一支“淡水河谷船队”,它们直接驶往中国,既希望以此来摆脱不稳定的船运市场带来的波动,也希望能够以此对抗海运成本上更占有优势的澳洲矿山巨头。

巴西和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铁矿石产地,也是中国最主要的铁矿石来源地。这两个国家集中了世界上最大的三个铁矿石巨头: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但是由于巴西距离中国较远,一船铁矿石从巴西运到中国时间通常在40天左右,而澳大利亚仅需要两个星期。先天运距决定了淡水河谷在海运市场上并不占优势。“淡水河谷船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中远集团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之间的较量也就随之开始。

这是中国和巴西两个国家各自领域内的巨无霸企业的较量。但其中过程充满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场景。

“淡水河谷船队”计划其实是打造一支由35艘超大型船舶组成的专门运输船队,将淡水河谷的铁矿石从巴西运到中国。这种船型40万载重吨,是目前运输铁矿石主流船型载重量的2倍多,从船头到船尾有360米长。在中国港口建设的标准中,都还没有停靠这类大型船舶的标准—中国港口建设标准的最高上限为30万载重吨,即便是使用特殊的临时停靠申请,中国港口最多也只能停靠35万吨的船舶。

淡水河谷原计划在35艘大船完工后,将其中的19艘转租给中远集团等中国船东们使用。2013年,淡水河谷的大船计划完成第一阶段,大船全部建造完毕并交付使用。

但淡水河谷却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这些原本主要针对中国市场的大船,无法在中国港口靠岸。至今为止,只有其中两艘偷偷靠泊过中国的大连港和连云港码头,但紧随其后,这两个允许大船停靠的码头便遭到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警告。其中大连港在允许停靠之后,其董事长和总经理相继被撤换。

“淡水河谷船队”计划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中远集团的强烈反对,在海运市场不景气、中国远洋连年亏损的情况下,中远不希望看到淡水河谷的新建船队在中国到巴西之间的铁矿石航线上运营。

最近两三年来,中国市场购买了淡水河谷铁矿石全部出货量的50%以上。2013年10月,淡水河谷铁矿石及战略执行董事马定思说,“淡水河谷用了40年的时间,将11亿吨铁矿石运到中国。我们希望在今后的6年时间里,就能够达到过去40年达到的总量。”2014年9月12日,淡水河谷全球总裁费慕礼说,2013年我们对中国的铁矿石出口量是1.5亿吨,到2018年的时候,我们出口到中国的铁矿石会达到3亿吨。

对于中远集团而言,这是矛盾的话题:它不希望淡水河谷的大船给本就低迷不振的海运市场进一步增加运力,但又被淡水河谷需要运到中国来的巨大铁矿石产量深深吸引。

2012年1月,也就是在淡水河谷大船开始陆续投入运营并准备向中国港口驶来时,中国交通运输部突然发布了一份“13号文”(即《关于调整超设计规范船型船舶靠泊管理的通知》),终结了淡水河谷大船停靠中国港口的可能性。

淡水河谷怀疑这份文件的出台是中远集团牵头的中国船东们向交通运输部呼吁的结果。无论背后究竟是何种力量发挥了作用,中国交通运输部都用上述文件冰冻了即将起航驶往中国的大船。中远集团也因此完成了对淡水河谷大船计划的成功阻击。

此后,双方围绕着大船能否停靠中国进行了多次接触和谈判。据称,中远集团开出的条件是:淡水河谷暂停其大船计划,以减少更多的新船下水给航运市场带来的冲击;淡水河谷需将已经建造的大船租借给中国船东,并将淡水河谷出口至中国的铁矿石交给中国船东运输。

淡水河谷当然不愿意接受中远集团的条件。他们多次展开对中国各个港口的工作,希望能够得到港口公司的允许,可以接受大船停靠。他们觉得,一艘船能否停靠,是港口说了算,而不是与之毫不相干的第三方公司说了算。但淡水河谷一次次无功而返。他们低估了中远集团在中国的影响力。

有一次在中国,淡水河谷船队计划的提出者—淡水河谷铁矿石及战略执行董事马定思沮丧地表示,“我们在大船的战略上犯下了错误,我们对中国相关企业和方面的利益没有做出充分考虑,我们太激进了”。

淡水河谷船队计划,就这样演变成了中国和巴西两个具有国家背景的巨无霸企业的较量。2012年下半年,较量进一步升级,淡水河谷的工作团队被告知,协调大船如何停靠中国港口的事宜,已交由中国国家发改委协调。

国家发改委为此牵头组成了一个协调小组,在该协调小组下面,分别成立了包括钢铁、港口、运输、银行等在内的若干小组。严格来说,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协调小组,其实并不是专门针对淡水河谷大船的,而是一个更为宏观的一揽子涉及巴西和中国经贸谈判的协议,该任务由国务院相关领导交办,其中还包括石油、土建等投资和贸易方面的问题。因此,这更多的像是一个“中巴经贸和投资工作协调小组”。

国家发改委曾专门召开过几次会议,要求各个小组拿出相应的方案,并提出建议。可以想见,这其中一定也包括如何应对淡水河谷的中国战略。

这个协调小组的工作成果最终在2014年7月得到检验。2014年7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巴西,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其中淡水河谷得到了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总计高达75亿美元的融资支持,并通过其控制的一家巴西港口,与中国连云港签署合作协议。

中远集团董事长马泽华随同出访了巴西,并在现场见证了上述合作协议的签署。

但中远集团和中国船东协会的人士依然坚信,这些协议的签署,跟淡水河谷的大船能否停靠中国没有任何关系,交通运输部的文件依然有效,大船依然不能停靠中国港口。

直到2014年9月12日,中远集团与淡水河谷终于也签订了合作协议。协议中,淡水河谷承诺将为中远散货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提供25年矿石运输合同。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这是中远集团一直坚持要得到的。但同时,协议还称,中远散货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将相应为淡水河谷(国际)有限公司定制10艘大型矿砂船并收购淡水河谷所拥有的4艘大型矿砂船。

9月18日,中国船东协会副会长张守国说,这是淡水河谷与中国船东展开合作的开始,后续还会有更多的船东加入进来,“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一切正在按照我们之前预想的方向一步步实现。”

张守国进一步补充说:“我们一直反对淡水河谷针对中国的大船计划,该计划把中国的相关利益方完全排斥在外。因此,在淡水河谷的船队计划上,我们主张合作共赢,把中国的利益考虑进来才是合适的。”

张守国坦承,虽然现在的合作协议与大船停靠中国港口无关,但是客观地讲,这些协议的签署会间接地对中国造成一些影响。如果淡水河谷的计划对中国利益相关方考虑得越来越多,大家可能就会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一起努力做一些相关的推动工作,“到时中国船东会积极考虑大船计划,并会做出一些相应的工作安排。”

这应该是自2008年淡水河谷启动船队计划以来,听到的来自中国船东的最友好的表态了。

淡水河谷认为马泽华取代老船长魏家福上台之后,他们与中远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他们说,马泽华不像魏家福那么个性鲜明,与老船长相比,新船长马泽华更加低调务实,也更加稳健。现年61岁的马泽华是天津人,有着两个大大的眼袋。其职业生涯,绝大部分都是在中远集团度过的。

但中国船东协会副会长张守国评价称,“淡水河谷说马泽华上台之后,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就好了,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马泽华。他们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

无论如何,马泽华上台之后,的确开始了对深陷危机的中远集团的内部改造。“犯过错误”的中远干散货船队首当其冲,马泽华对这个业务板块进行了调整。一些高层已经被外派到其他国家。在行业内看来,这是马泽华开始整顿中远散货业务的标志。

中外运长航内部人士说,“在央企,一般到了一定位置,又没犯极其严重的错误的话,如果上面对你不满意,就会选择外派的形式处理。”中远干散货船队有一位以风格激进著称的副总,近期被外派至澳大利亚,他需要三五年才能结束外派回国。

2013年12月,刚刚取代魏家福就任中远集团董事长的马泽华对外公开表示,“中远集团散货船队这些年在经营手法上不太成熟,有些失误。而目前中远集团的干散货业务毛病太多。2007年至2008年租入船多了点,随着市场回落,带来了很多麻烦。”

对淡水河谷的船队计划,马泽华也不再像魏家福那样一味强硬地排斥和抗拒,而是要寻找到一条大家都能接受的双赢渠道。

没有人知道,新船长马泽华对中国远洋这艘央企巨轮的内部修补,能否打造一艘更加适应市场的、安全的“大船”。淡水河谷也在观望。他们当然乐享其成,但他们在很多方面还看不懂中国。他们至今也不明白,一家从事海洋运输的中国企业,怎么就能决定一艘船能否停靠中国港口这样的事情。

中远集团不像淡水河谷,可以在1997年和2002年通过两次私有化完成对这个巴西托拉斯的彻底改造。

淡水河谷成立于1942年6月,原隶属于巴西联邦政府矿业动力部,拥有巴西伊塔比拉矿山和卡拉雅斯矿区的开采权,铁矿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保有铁矿储量约40亿吨,其主要矿产可维持开采近400年。

到1997年,淡水河谷拥有65家所属或附属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拉丁美洲最大的黄金生产厂家。同时,淡水河谷还从事钢铁、铝等金属产品的生产。对于巴西乃至整个拉美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而言,淡水河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巴西皇冠上的宝石”、“亚马逊地区的引擎”等称号也由此而来。

1990年,巴西政府启动了“非国有化全国计划”,由此开启了长达10年的私有化进程。有人说,这场“非国有化全国计划”有点像中国目前正在推进的以“混合所有制”为特点的国企改革。当然,这种说法还欠严谨。

当时,巴西政府成立了一个直属于总统府的私有化指导委员会,由计划部长、总统府民事办公室主任、财政部长、央行行长等政府高级官员组成,专门管理和审查该计划的实施,其中包括推荐私有化企业,核准国有企业私有途径和拍卖条件,并确定国有资产的最低拍卖价格。为保障“非国有化全国计划”的透明度,巴西政府要求对出售国有资产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进行查账,只有在企业的审计报告公布后,才能开始真正的出售。

在此背景下,巴西政府先后在1997年和2002年两次拍卖淡水河谷的股权,总计出售了73.52%的股份,从中获得了50多亿美元的收入。通过这两次股份拍卖,淡水河谷完成私有化改制。这颗“皇冠上的宝石”的私有化过程,在巴西引发了巨大争议。股权拍卖期间,巴西多地出现了示威游行,巴西两位前总统也参与了反对游行。

但最终,巴西还是终结了淡水河谷国有独资企业的历史,也终结了政府作为企业家的历史。淡水河谷变成了一家股权分散和多元的公司,其公众流通股在总股份中比例达到了59.7%,巴西社会保障基金成为其最大股东,此外,高盛、日本三井等其他国家财团也都通过各种形式持有淡水河谷的股份。

第一次私有化之前,淡水河谷并非是一家亏损的国有企业,其年均总收入达55亿美元,1996年净利润就达5.96亿美元,多年来为巴西的税收和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巴西民族企业的象征。这也是当时示威者们反对的最主要原因。他们认为,拍卖淡水河谷的国有股权,是在“将国家主权和国家资源出卖给外国投资者”。但在完成私有化之后,伴随着全球经济的繁荣和中国经济迎来黄金十年发展期,淡水河谷的业务开始突飞猛进。2003年,其市值已达105亿美元,是改制之前其年度总收入的2倍。2013年,淡水河谷的营业收入达到490亿美元。

这场当初看似危险的政府对特大型国企的私有化,此后迎来了一片称赞。此后国际上诸多研究私有化的经济学家表示,淡水河谷的私有化是“效率与公正结合的典范”,“它让淡水河谷公司成为世界范围内巴西企业最具代表性的象征”。

改革之后的淡水河谷和巴西政府,都没有显示出对外来资本的不适应。这家巨无霸公司建立了董事会,成员来自于世界各地,拥有金融和法律背景的人占了多数。管理层的构成也非常国际化。现任全球总裁兼CEO的费慕礼,同时还是一家专注于巴西股票市场的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伙人,他在淡水河谷的第一个职位是财经分析师。

2011年5月,正在遭遇经济危机的淡水河谷董事会用费慕礼换下了一头鬈发、面容略显粗犷的南美人Roger Agnelli,来担任其全球总裁兼CEO。费慕礼身材并不高大,满脸温和,对于淡水河谷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乐于与外界坦诚相见。有人说,他的性格与中远集团新船长马泽华有点像。

中远集团和淡水河谷,都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国家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巨无霸企业。它们所从事的也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或者危机影响的行业—资产重、行业周期长,是航运业和矿石业的共同特点。

但2008年的一场金融危机和此后由35艘大船计划引发的较量,让外界得以窥见中国和巴西两个巨无霸企业的区别:一家看似如矿山般笨重的大公司在危机面前,调整起来轻盈灵活;一家看似如大海中灵活游弋的现代化大船,转起身来却如此笨重。它们,一家经历过危机重重的彻底变革,一家仍在重重危机中做内部修补。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
Processed in 0.278 second(s), 12 queries, Memory 0.5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