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产300万元到297亿元,从职工不足百人到26000多人,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县级小厂,到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仅仅11年时间,天元锰业上演一出唯我独尊的“笑傲江湖”。
险中求胜逆势而上
2003年,天元锰业创始人贾天将以301万元竞拍下濒临倒闭的中宁县金属锰厂,改制成天元锰业。此举没几人看好,原因是中宁远离原料市场,距离西南“锰三角”上千公里;其次是远离产品市场,宁夏及周边没有吸纳金属锰的大钢厂。贾天将心中却有个“大算盘”:电解金属锰是用电大户,电费占到成本的三分之一。宁夏电力资源充沛,无拉闸限电之虞,且电价较“锰三角”便宜近一半……算来算去,生产成本会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500元到2000元左右。
2008年下半年,锰矿石价格一路狂跌,就在业界一筹莫展时,贾天将大胆购进锰矿石和硫酸原料上百万吨,一年之后,锰矿石价格持续上涨,这一决策,让企业当年销售收入达8.2亿元。
天元锰业成为金融危机下逆风上扬的企业典范。
2012年,全国金属锰行业再次遭遇“寒冬”,锰价急速下跌,一度探底至11300/吨。天元锰业逆势而上,不仅生产满负荷,还续建项目4个,总投资83.46亿元,新开工项目11个,总投资104.1亿元。
危机孕育商机。市场整体低迷,钢材水泥及设备价格也整体下滑,“低价购进建材和设备,即使不生产,也赚钱了”贾天将说。
11年过去了,天元锰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解金属锰生产企业,电解金属锰产量由1500吨提高到20万吨。三期工程投产后,金属锰产能将达到80万吨。80万吨是什么概念呢?意味着占据世界实际产能的三分之一。
贾天将处处险中求胜,创下影响全球的锰业奇迹。
科技至上创新不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段宁曾称:“宁夏天元锰业的每一项技术进步,哪怕是小小的改进,都推动世界电解金属锰行业整体升级。”
为保证科研工作正常开展,公司先后投入资金3100万元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心化验室及各分厂化验室4000多平方米,购置全套电解锰检测设备,尤其经过近几年大量的工程建设、科技投入和大规模技术改造,已形成全国电解锰产业技术装备最先进、配备最齐全、检测试验手段最完善、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研究开发机构。
2013年9月,天元锰业建立电解锰生产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12位院士进站工作,组织瓶颈技术创新攻关,加快技术成功转化,推动电解锰行业整体升级。
应该说,天元锰业的技术创新就是从突破原料瓶颈开始的。企业和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用”技术联盟,经过艰苦攻关,在全国首次研发出领先二氧化锰矿石的还原焙烧工艺,使原来生产一吨金属锰的除铁成本由120元降到6元,解决了进口锰矿石的利用难题,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和产品提纯率。
技术创新,让原料劣势变原料优势。
循环补链呵护环境
我国的电解金属锰行业耗水量、综合电耗等关键指标远远优于国外水平,作为行业巨无霸的天元锰业,每吨产品综合电耗低至5580千瓦时,比国外同行业低3500千瓦时以上。
传统电解锰产业是典型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资源型的“三高一资”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锰渣、含铬含锰废水、硫酸雾、粉尘等多种污染物。为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天元锰业从清洁的原材料、清洁的生产技术、清洁的设计理念三个环节抓起,清洁生产越做越深入。
近年来,企业投资2.02亿元建设废水综合治理系统,投资1800万元对渣场进行防护,投资2200万元建设除尘和酸雾吸收设备。在天元锰业,镍铁矿热炉、石膏制酸、硫酸矿制酸……凡有余热产生的环节,都已配套建设余热发电项目,实现“热不外排”。尤其在废渣综合利用方面,投资15.07亿元建设2条日产4500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及配套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废渣经无害化处理后用作水泥原料,各类废渣综合利用率达51.69%,年消纳园区各类废渣约500万吨,其中年消纳电解金属锰废渣342万吨,有效解决废渣长期堆放造成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
11年来,天元锰业共计投入3亿元资金进行厂区绿化,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祝忠,一位四处飘泊的打工仔成为天元锰业一名产业工人,6年光阴,他亲眼见证了集团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并在日记里真诚地记下自己对企业的感恩。
“住着敞亮的房屋,吃着可口的饭菜,拿着数目可观的薪酬,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同心移民张琴激动地说。
天元锰业以宽阔的胸怀,让无数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农民看到希望。
我们知道,天元锰业以锰为主,循环补链,向高端化延伸的多元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这里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世界电解金属锰行业的走向。我们还知道,这里的一举一动,同样彰显着民企的良心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