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北京,晴。
尽管湛蓝的天空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但对于那些在京津冀小钢厂工作的人来说,脑子里依旧绷着一根弦。反复“发作”的雾霾天气,一次次地将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在举国壮士断腕般的治霾决心下,钢铁、水泥等排污大户屡遭停产、限产,这使得原本就面临“产能淘汰”的钢铁厂和数十万职工雪上加霜。
淘汰带来的阵痛
自“霾”这个词出现以来,钢铁行业就一直因能耗高、污染大而广受诟病。尤其是在京津冀地区,想解决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单一、产能过剩等问题,钢铁首当其冲。
绿色和平与英国利兹大学课题组最新发布的《雾霾真相——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解析及减排策略研究》显示:煤电、钢铁和水泥生产是京津冀首要“污染”行业,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是雾霾的主要来源。
因此,国务院在去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2015年要再淘汰炼铁、炼钢各1500万吨产能。这是继去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对钢铁业的又一重击。
《意见》中明确要求,钢铁业在5年内削减8000万吨产能,其中仅河北省唐山市就背负了一半的任务。
淘汰必然会带来阵痛。
5年,4000万吨,可能会换来一片蓝天,但这个数字也意味着唐山市40多万钢铁厂职工可能会“被下岗”。
“随着各地逐步化解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如果社会托底工作做得不扎实,职工安置问题可能会引发社会稳定问题。”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此外,钢铁产能的退出面临着债务风险。据了解,当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的负债率高达70%左右,贷款总额达1.3万亿元。加上非会员企业,全行业债务总额可能超过2万亿元。
“有些企业的建设项目使用了大量银行贷款甚至是民间借贷,债务处置、合同纠纷等也是不可回避的。”李新创指出。
“狼”真的来了
为什么钢铁产能如此难“退”呢?
早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就开始探索建立钢铁产能退出机制。但钢铁产能仍旧“年年有余”,而且还“越余越多”。去年,中国钢铁产能过剩达2.8亿吨,几乎相当于欧盟产能的2倍。
同时,总部位于英国的钢铁工业和市场分析公司(MEPS)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粗钢产量与去年同比增长7.5%,已达7.79亿吨,几乎占据了全球粗钢产量的半壁江山。
“如果十几年前说‘钢铁产能过剩’就像喊‘狼来了’,那么这一次‘狼’真的来了。”在李新创的带领下,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对中国钢铁产能的利用率、经营效益、产量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钢铁产业已进入产能严重过剩期。
然而,为何钢铁产能仍然是“一座小高炉倒下去,新的大高炉又站了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学教授曾贤刚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钢铁行业缺乏公平的淘汰机制,地方政府过度追求GDP考核制度,央企、国企则可以依靠财政补贴保存利益。”
而在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顺江看来,削减钢铁产能的问题在于“使用的方法不对,以行政命令手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能减压难以达到好的效果”。
此外,钢铁产业本身具有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的属性,也导致了转产成本过高等问题。
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
猛药去疴已成定局,到底如何化解淘汰带来的阵痛?或许,钢铁产业也在等待各种政策的“春风”吹来。
曾贤刚认为,在建立钢铁产能退出机制中,核心问题是职工就业安置和企业转型,要建立完善的企业退出援助机制。
黄顺江则建议,钢铁产能的压缩不仅要回归市场本位、减少行政干预,而且要建立环保不达标的“一票否决制”。
为此,我国已开始研究新的落后淘汰标准,通过环保手段淘汰不达标的装备设施、加大环保改造的投入和维护力度,倒逼企业提高环保成本。
李新创则提出,在建立钢铁企业动态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严格实施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制度,加快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税改革。
但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也不能操之过急。李新创表示,要以长远的综合角度看待化解产能过剩的成效。尤其是雾霾等重污染天气一出现,所有钢铁产能就都要按照比例停产、限产,很难促进落后产能的退出。
“目前来看,大多数地区的限产、停产政策是一刀切。”李新创指出,只有对于有落后产能的企业、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施限产、停产,才会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