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贸易保护作祟 中国钢铁行业受排挤
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国际贸易保护加剧,我国钢铁企业贸易摩擦增多。近期已陆续有欧盟和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部分东盟国家等对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贸易摩擦事件越来越多,下半年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实体和第一大出口国,难以独善其身。在全球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我国钢材出口仍然呈现出震荡小幅增长的态势。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中国和欧洲作为最为产能过剩最为突出的两个地区,欧盟之所以密集发难中国出口,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而发展迅速的中国也就被视作威胁欧盟产业竞争力的对手,成了欧盟贸易政策发难的对象。
据统计,2012年,我国累计出口钢材5573.21万吨,与2011年相比增长14.02%。但主要品种都卷入了“双反”漩涡。针对我国钢铁产品的贸易救济案件有9起,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欧盟为了解决近年来困扰欧洲钢铁业发展的产能过剩问题,于今年6月份出台的“欧洲钢铁行动计划”,但其计划对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基本没有涉及,由于欧洲经济难以出现强劲复苏势头,需求将长期保持疲软,欧洲钢铁联盟关闭过剩产能又因为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层面而变得任务艰巨。因此,欧盟选择从外部入手,增加高额税率、发起贸易调查等手段,来减少钢材进口,以保证国内的产能被消耗。而中国作为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屡屡遭受“不公平”待遇。导致钢铁行业在内需不旺的情况下还要遭受来自国外的刁难和阻碍,行业利润大幅下降,企业基本处于亏损边缘。
受价格和成本的双重挤压,加上贸易摩擦增多,钢材出口难度加大,钢铁行业高成本、低盈利的状况依旧持续,钢铁企业效益难以根本好转。
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经济下行,贸易摩擦频发,我国钢材出口还将受到一定的阻力。随着贸易摩擦常态化,但我国相应的应对机制、人才储备等尚不完善。难以适应未来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政府要对重点行业、重点出口商品和重点国家和地区进行实时监控,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中国贸易摩擦救济体系。
企业自身也应该努力建立适应市场的生产组织运营和市场营销模式,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此外,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大了对淘汰落后和环保核查的力度,减少因为企业盲目生产、出口秩序混乱以及各项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程度不高而引发的贸易摩擦。
整体来看,国内下游需求没有出现明显的回暖信号。同时,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下,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贸易摩擦频繁发生,钢材出口阻力增大。在钢铁行业供求失衡并未改善的情况下,钢企扭亏盈利显得那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