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输血式盈利”背后的困局
截至8月31日,33家上市钢企的中报显示,22家钢企盈利。这与去年同期近九成亏损,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然而,财报信息及相关数据显示,在账面盈利背后,上市钢企的钢铁主业依然深陷寒冬,在多方因素制约下,无法摆脱“亏本经营”的困境。部分上市 钢企的账面盈利,只是一种“输血式盈利”。
8月31日,随着包钢股份披露半年报,沪深两市主板上市的33家钢铁企业半年报全部出炉,其中22家盈利,11家亏损,与2012年同期的“近九成上市钢企亏损”相比,呈现出了明显的扭亏态势。
其中,*ST鞍钢和*ST韶钢双双扭亏成功。包括马钢、首钢、华菱钢铁和安阳钢铁在内的多家去年巨亏的钢企,上半年亏损额均大幅收窄。中报业绩的“反转”,让长期处于严冬期的钢铁业看到了盈利的曙光。然而,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账面盈利的背后,是企业通过各种财务手段调高利润和利用营业外收入“补血”。
“财务报表水分太大,远远不能代表行业的真实情况。”一位山东大型国有钢企内部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多数钢企的钢铁主业已难盈利。
钢企中报业绩喜人
在钢价低迷、盈利艰难和债务高企的情况下,钢企却纷纷给出了“靓丽”的中报。
“吨钢利润不够买一根冰棍”,这是上半年钢市广泛流传的一句话。
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上半年用钢需求增长疲软,钢价则随之下跌。
自今年2月以后,钢价从年内高位滑落,此后连续长达5个月的阴跌,让利润空间被一再压缩,钢企的经营和生产变得异常困难,贸易商更是“叫苦不迭”。
在钢价低迷、盈利艰难和债务高企的情况下,钢铁业身处寒冬难以脱身。此时,钢企却纷纷给出了“靓丽”的中报。
截至8月31日,统计内的沪深33家上市钢企,共计实现营业总收入6704.08亿元,净利37.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9%和24.61%。
新京报记者统计发现,33家公司中,22家盈利,11家亏损,相比2012年同期,回暖趋势明显。
从单个公司来看,宝钢上半年净利超过37亿元,在众钢厂中一枝独秀;另一大国有钢厂武钢则实现净利润4.61亿元,同比去年的1.35亿元,盈利大增241.32%,成为上半年业绩增长最快的钢厂。
多家去年巨亏的钢企在上半年实现了扭亏和减亏。
其中,*ST鞍钢和*ST韶钢双双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20亿的“亏损王”马钢股份,上半年亏损3.3亿,同比大幅减亏15.6亿元;首钢股份、华菱钢铁和安阳钢铁,上半年亏损额也大幅下降,分别同比减亏23%、70.6%、57.8%。
戴帽钢企“华丽”转身
两家“戴帽”的钢企*ST鞍钢和*ST韶钢双双扭亏,而在扭亏的背后,是固定资产折旧调整、剥离不良资产、大股东“输血”等。
在33家钢企的中报中,两家“戴帽”的钢企*ST鞍钢和*ST韶钢双双扭亏的“华丽”转身尤为显眼。
因连续两年巨亏从而“披星戴帽”的*ST鞍钢,在上半年实现盈利7.02亿元,与去年同期19 亿元的亏损额相比,同比增长125%,实现业绩“大逆转”,让公司在年内“摘帽”成为大概率事件;同样两年巨亏后披星戴帽的*ST韶钢,上半年实现利润 0.11亿元,业绩增长101.4%,成功扭亏。
然而,扭亏的背后却是公司通过固定资产折旧调整和不良资产的剥离“扮靓”等业绩。
公告显示,今年1月起,*ST鞍钢对部分厂房和设备折旧年限进行延长,直接导致公司今年净利增厚约9亿元,同时较2012年折旧费用降低12亿元左右。
同时,今年1月末,*ST鞍钢与大股东鞍钢集团和下属子公司签订资产置换的协议,*ST鞍钢出让天津天铁45%的股权及莆田公司80%的股权,并收购鞍钢集团下属国贸内贸业务整体资产以及其所持9家内贸子公司的股权。
据悉,天铁和莆田去年累计亏损达5亿元左右,而购入的两项优质资产被认为分摊到上半年的利润有7亿元,一进一出,公司上半年的收益大幅增加。
鞍钢集团国贸公司副总经理李达光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国贸公司是鞍钢集团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后,将帮助其全力扭亏。
另一家扭亏的ST公司韶钢股份,依靠的也是折旧调整和大股东宝钢集团“输血”等招数。
在入主*ST韶钢之后,宝钢集团去年底通过定增为其输血15亿作为流动资金,大大降低了公司的 财务费用;而上半年公司新的折旧政策和非流动资产处置带来的过亿元的收益,被认为是带动韶钢上半年实现0.11亿净利润的主因。公司财报显示,扣除非经常 性损益,*ST韶钢上半年亏损了近0.39亿元。
除了折旧调整等,对应收坏账和存货零计提处理也是上市钢企“扮靓”业绩的方法之一。
中报显示,*ST鞍钢对近16亿元的应收账款没有采取任何坏账准备,新钢股份、本钢板材和华菱钢铁也均对于数亿元的应收账款采取零计提,八一钢铁则对高达33亿元的存货“大胆的”进行跌价零计提。
一位钢铁业证券分析师表示,目前市场不景气,钢材价格持续下跌,企业发货后有回款难的风险,一 般都会在报表中对坏账和存货跌价做计提,但部分企业对应收坏账和存货跌价进行零计提,这种做法太过激进,有虚增净利的嫌疑。“以ST鞍钢为例,如果以6% 为一年期账款的计提比例,公司上半年的坏账计提会超过7900万,一旦计提将从公司的利润中扣除,业绩会受到影响。”该分析师说。
政府补贴左右钢企业绩
去年获得20亿元巨额政府补贴一举“扭亏”的重庆钢铁,在今年上半年在无重大补贴的情况下,再次面临业绩大幅亏损的局面。
除去各种会计手段,上市钢企扭亏的背后,还有着各地政府的财政补贴。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凌钢股份。
中报显示,凌钢股份上半年营收73.3亿元,同比增长10.96%;实现净利润0.37亿元,与去年同期亏损2.32亿相比,同比增长115.92%,扭亏为盈。而扭亏的原因,则是数亿元的政府补贴。
据了解,今年1月、6月和8月,凌钢股份分别收到来自凌源市、北票市和朝阳市政府累计高达3.8亿元的财政补贴。
除凌钢股份外,中报业绩上升最快的武钢股份,上半年营业外收入为4639.7万元,其中政府补贴就达到4253.4万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39万的杭萧钢构,则收到了302万元的政府补贴,接近利润的50%。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钢企的财政补贴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2010年至2011年这三年,上市钢企获得政府补贴的数额分别为13.43亿元、30.57亿元、61.46亿元。
其中,获取补贴额最大的是重庆钢铁。2012年,因获得20亿元巨额政府补贴而一举“扭亏”的重庆钢铁,在今年上半年在无重大补贴的情况下,再次面临业绩大幅亏损的局面。
中报显示,重庆钢铁上半年亏损11.15亿,成为A股上市钢企中亏损最严重的公司。
钢铁主业已难盈利
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后,钢铁企业进入了下行通道,各大钢厂主营业务难以盈利,多数是在亏本生产。
分析师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企业的经营状况略微好转,但账面上的提升并不能说明回暖的大势,目前行业仍旧很困难。
“财务数字是好看了,但行业现状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中钢协副秘书长曲秀丽则表示,由于去年钢企的亏损基数太大,今年更多的企业只是账面上略微盈利,但代表不了真实的状况,行业的严冬还远远没有过去。
2011年起,随着四万亿投资的余波逐渐消退,此前急速扩张的钢铁工业,在产能过剩的重压下,渐渐走入利润下滑和全行业亏损的大势。
两年来,伴随钢价的持续低迷,多家钢企在亏损线上徘徊。
“不能看报表,财务数据的水分太大,远远代表不了行业的真实情况。”山东钢铁的方建平告诉新京报记者。
方建平多年从事一线钢材销售工作。在他看来,上市公司只是大型钢铁集团下属的一部分,在行业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往往通过资产转移,财务运作和补贴“粉饰”报表,代表不了集团的整体经营状况。
“从一线销售的情况来看,上半年钢厂亏得一塌糊涂。山钢下属无论是莱钢、邢钢还是张钢,经营状况都非常不好。”方建平说。
河北钢铁下属一家钢厂市场部的王宇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可能比去年改善的,只是财务报表。从成本状况和市场状况来看,甚至远不如去年。”王宇明说。
沙钢旗下一家钢铁公司的经理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今年沙钢的吨钢利润已经从去年的50-60元“拦腰断”至20-30元,“企业内部一直在努力控制成本,但外部环境来看,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观,行业形势依旧严峻。”
中钢协数据显示,上半年86家大中型钢企合计盈利22.67亿,平均销售利润仅为0.13%,亏损面高达40.7%。而从利润构成来看,上半年实现利润中,包括投资收益43.21元、营业外收支净额38.8亿元,扣除这些因素,钢铁主业大幅度亏损。
事实上,在行业利润下滑,业绩不振的情况下,各大钢厂的钢铁主营业务难以盈利已是事实,多数企业目前更是在亏本生产。
王宇明介绍说,目前只能说少数钢材品种,因为特定的质量在某些市场较好的时候,还可以盈利,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在亏本。
方建平则表示,目前钢企已经进入越亏损越生产的怪圈,但都不愿意减产,“反正停也是死,生产也是死,谁都不愿第一个倒下,那就拼到最后。”
地方干预下的行业困局
一位中钢协内部人士说,对地方政府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住钢材产量,就是保就业保GDP。
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用钢需求不振的情况下,上半年钢材的产量却一直“坚挺”。
据统计,上半年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7%、7.4%和10.2%;而全国平均日产粗钢215.4万吨,相当于年产粗钢7.86亿吨水平,仍然没有减产的迹象。
中钢协副会长张长富曾表示,生产的高增长不等于社会的高消费,相当一部分生产成为无效生产,钢材库存一直居高不下,行业供过于求的现状加剧。
“产能过剩,地球人都知道,根本原因是企业没法减产,只能亏本经营。”方建平表示,一方面企业担心停产会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一旦停产银行贷款授信可能中断,让企业不敢冒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此外,方建平表示,钢铁企业多为各地方大型国企,是地方财政的纳税大户,对就业和经济增长影响巨大,“像山钢是山东国资委下属第一大国企,一个厂子就七八千人。多重压力下,企业只能硬着头皮生产。”
“有的地方政府不仅不让减产,还逼着企业增资扩产。”一位中钢协内部人士说,对地方政府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住钢材产量,就是保就业保GDP。
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表示,钢铁工业经济效益低迷的根本问题,就是钢企亏着本经营的现状难以打破。
刘海民认为,造成产量居高不下和行业亏损面大主要是来自大中型国有钢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 全行业的“拖累”。他列举数据,上半年86家重点钢企利润在22亿左右,扣除矿山企业50亿元的收入,可能是亏损30亿元;而根据发改委的数据,上半年规 模以上钢铁冶炼压延业工业(包含中小钢厂)利润总和在295亿元左右,这意味着中小钢厂上半年盈利在325亿元左右。
“民营钢厂亏损可以不生产,但国有钢厂不行。”刘海民说,在就业、税收和GDP的压力下,地方政府过度干预钢企的投资和生产,国有钢企减产停产难以实现,是造成目前行业“亏本生产”困局的根本原因。
亏本经营困局难改
一位专家表示,要改变目前的困局,需打破“亏本经营”的现状,但“运行机制不变,困局难有改观”。
在受访的多位钢企内部人士和行业专家看来,钢铁业的寒冬目前远没有结束,行业春天看起来仍然很遥远。
“在大的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三五年可能都调整不过来,行业春天到来恐怕还会非常漫长。”中钢协副秘书长曲秀丽表示,在行业下滑已成大势的情况下,钢铁企业需要摆脱以前对产量和规模的追求,转而从产品质量、内部效益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寻求突破。
据河北钢铁的王宇明介绍,早在一年多前,集团就已经认识到,再次出现“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可能 性已不大,钢铁行业的寒冬会是个长期的过程。他介绍,在做好财务、经营和销售最大力度地降低成本的同时,集团去年已经开始发展非钢产业,“未来两到三年, 利用现有的厂房设备发展非钢产业会成为集团盈利新的增长点。”
“目前多数大钢厂的心态是,不管企业亏损有多严重,一定会有救市政策出台,到最后钢厂就是拿着补贴继续生产。”方建平说。
刘海民表示,改变目前钢铁业的困局,就需要打破“亏本经营”的现状,“行业的运行机制不变,困 局难有改观,企业就不会有春天。”他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减少对钢企的投资生产的干预,停止向企业补贴和输血,让亏本经营的状态停不来,转而提高对环保和生 产质量监督和管理,建立有效和通畅的退出机制,市场自然会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将不合格的企业淘汰出局。
“可能未来5-10年内都是钢铁业的调整期,而国有企业会是调整的关键。”刘海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