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不放松不收紧”的寓意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何去何从?李克强总理出席达沃斯论坛时对于货币政策的阐释格外引人关注。
李克强表示,“在货币政策方面,保持定力,即使货币市场出现短期波动,我们也沉着应对,不畏艰险,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重点是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这一连贯谨慎的表态实际排除了未来政策再次大幅放松的可能性,也预示着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仍将贯彻下半年经济调整的始终。
就在几天前,习近平主席在G20领导人峰会上也强调,“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则更难以持久。”
至此,新一届领导集体宏观调控思路更趋明了。相较于2008年的4万亿大规模刺激政策以及随后较长时间的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导向,面对上半年出现的经济下行压力,决策层改变思路,摒弃了短期的经济增速诱惑,不再走赤字财政大投资、货币信贷大投放的老路,进而调整步伐,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优化经济结构释放改革新红利方面做文章。
从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一季”,到转型关键期的中国奇迹“第二季”,货币政策从适当放松到中性偏紧。2012年累计使用4次的降息降准工具,在今年,也被频繁的逆回购所代替,高层刻意在回避单纯的货币刺激对经济的助推作用,而下半年步调如何,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言,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若有需要会做一些结构性微调。
微调,意味着不会大动,也意味着货币投放的方向和松紧度有可能仍和当前持平,对银根的“不放松不收紧”与之契合。当然,也不排除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大变动之时,中国经济为了应对冲击,在政策的灵活度上作出调整,从而保证微观经济的弹性和活力。
“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这是李克强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对货币政策的表态。结合当下,当经济的高速增长的需求开始慢慢淡化,经济调整的重心转移到“提质增效”,激发市场活力,转变发展方式这几大要点的时候,我们就不难理解,其实,维持偏紧的货币环境是有助于经济转型意识的培育,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结构调整的压力。
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对应发展理念,很难得到改变。长期宽松的货币环境,已在当前中国的社会中形成了浓厚的投机氛围,和“去实体化”倾向——制造业企业纷纷转行或涉足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或转型成专业性投资公司,企业不再热衷于产品的升级改造和研发投入,而将经营重心放在了追求资产的升值上。偏紧货币环境或多或少会挤出投资领域的投机资本,压缩其成长空间,使之回归实业,这也就正好契合决策层希望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初衷。
知易行难。从8月份新增信贷的部门分布看,企业的信贷需求仍然处在一个较低水平,资金更多地还是流向房地产等行业。由是观之,促进经济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确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