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地方新开工项目负增长 21发展指数创新低
经济再次腾飞了吗?
回答是否定的。在上月本报报道6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额狂飙近50%后,7月份这一数字变成了负数。这使得下一步经济大幅回升的可能性基本上不会出现。
据统计,7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为2776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3%,比6月份的61855亿元下降一半以上。这也意味着,实际目前的各地投资增速难以有大的持续快速增长。受该数据负增长的影响,7月份21发展指数为6.57%,创下2年以来的最低值,比上月下降60%左右。
21发展指数由全社会货运量、全国工业用电量、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广义货币(M2)4项内容构成,权重分别为25%、20%、25%、30%。
为什么上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大幅增长,而本月大幅下降,可能与上月决策层表示经济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今年要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有关,此举提振了信心。
不过,如地方人士所言,最大的问题仍是资金难以到位,尽管目前国家一些投资审批权下放了,地方投资的热情高涨,但是地方投融资平台管得比较严。民间投资又没有完成放开,且信心不足。这使得地方政府尽管投资热情高,但是能否落地是一个问题。
地方新开工项目负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测算,7月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7768亿元,下降8.3%,比上月的61855亿元下降60%。该数字是今年以来除去1-2月春节外的最低值,甚至低于3月份的28862亿元。
由于该指数反映投资的未来趋势,这可能说明地方投资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即地方投资热情很高,但是实际落地很难。比如一些地方省市提出的客运专线,喊了好多年,每年都说要开工建设,但是迄今没有下文。
目前,从西部地区的重庆、贵州、四川,到中部地区的江西、安徽,还是东部地区的江苏、福建,各地发改委系统纷纷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快投资进度,实现重大项目推动经济增长,确保年度经济目标的出现,特别是要推出一些与国家倾斜的投资项目,这包括短期能拉动经济增长,长期能解决结构性问题的领域,比如环保、铁路、棚户区改造等。大批的投资项目预备提前建设,同时加紧储备新的投资项目。
各地正在全力以赴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特别是力争全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核准发行企业债券取得新突破,同时预备在促进民间资本投资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有动作,不过鉴于中央财政收入增速比较慢,以及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有玻璃门,以及一些传统产业过剩,各地难以有大的投资快速增长。
这与过去每逢政府换届的年份,投资处于过热的状态,完全是天壤之别。地方政府虽然投资决心大,但是缺乏资金难以将投资落地。因此,再寄于过去那种大上快上项目,拉动经济,使得经济进入新的快速增长周期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
21发展指数创历史新低
7月份全社会用电、广义货币投放并不低,不过全社会货运量增速并未加快,加上新开工项目计划负增长,这说明,经济活跃度并不高。
以全社会货运量为例,7月去掉航空的铁路、公路、水运会运量增速为10.7%,与上月的11%左右,基本持平。但是7月工业用电量增速为8.1%,为2年以来最高。
这反映7月份的经济有加快的可能。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9.7%,比6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
不过,工业加快主要是产能过剩行业导致的。比如7月钢材产量为9075万吨,增长10.9%;水泥产量为21182万吨,增长9.1%;平板玻璃产量是6385万重量箱,增长14.1%。
一些行业分析师称,这些行业利润微薄,目前之所以加快生产,是因为担心被兼并或者重组。但是这些行业处于过剩状态,加快生产难以有持续性。
而在6月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增速达到47.97%后,7月为下降8.3%,此可能说明,过去那种可以放任投资加快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
目前国家调控部门认为,中国经济处于过去的高速转向中速的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也处于前一阶段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鉴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研究中国长期的改革发展路径问题,目前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持久发展的市场化政策,仍在加紧研究之中。在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大的改革措施之前,中国经济不太可能在短期实现重新提速的可能性。
建议地方政府消除那种盲目上投资项目,进而刺激经济的念头。下一步,地方政府应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市场秩序的改进上。特别是在审批权限进一步从省级政府下放,以及放开民间投资的限制后,地方不应愁投资资金与经济增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