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飙升暗示PPI见底 政策红利唤醒沉睡需求
6月进出口增速双双陷入“同比负增长”的背景,但7月份外贸增速超出市场预期意外反弹。
海关总署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1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7.8%,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其中出口同比增长5.1%;进口同比增长10.9%,相较6月出口下降3.1%,进口下降0.7%的“双降”实现了大逆转。
“平稳回升”是受访经济学家对于自此开始的下半年外贸走势的基本判断,但对于总体形势仍是谨慎乐观。
经济企稳带动外贸“转正”
从分项数据看,7月中国对G3(美国、欧盟、日本)发达经济出口增速出现集体好转。7月中国对美出口同比由6月的-5.0%反弹至5.27%;对欧盟出口由6月的-8.3%增加至5.87%,对日本的出口则由6月的-5.02%收窄到-2.01%。
中国对金砖国家的出口整体增速由6月的6.62%进一步增长至13%,尤其7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由6月的10.3%进一步增长至21.48%。对香港的转口贸易也结束了前期“断崖式”下跌的局面,7月对出口香港增速开始由6月的-6.9%反弹至2.4%的正增长。
“出口和我们的预测数基本一致。目前美国经济复苏趋势明显,它对外需的传递链条应该是比较明朗的;前期我们也看到集装箱运价指数等数据的反弹。”浙商证券高级宏观研究员郭磊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反映经济景气状况的PMI领先指标看,近期海外主要经济体生产经营景气指数明显好转。7月美国ISM制造业综合PMI达到55.4,创下2011年6月以来的近两年新高;同期摩根大通全球综合PMI也进一步上升至54.1,创下2012年4月以来的近一年半新高。
另一项关系出口的因素——汇率,也在7月份出现利好,前6个月人民币汇率涨势凶猛态势得到遏制。
相比出口数据的复苏,进口数据出现近10%的增长超出了之前市场的普遍预期。
资源和能源性产品成为进口的主力。7月,铁矿砂进口7314万吨,增加26.7%;煤炭进口2865万吨,增加18.3%;原油进口2611万吨,增加19.6%;大豆进口720万吨,增加22.7%。
“这可能与PPI见底之后的库存企稳有关。进口数据的强势和7月国电口径发电量走高、中游价格抬升这些特征结合起来,已经隐隐显示出内需企稳的迹象了,但趋势仍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确认。”郭磊表示。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PPI显示,尽管同比下降2.3%仍处于下滑,但是降幅环比收窄了0.6个百分点。
郭磊提示,PPI如期继续回升,进一步确认了5月PPI的底部位置,由于PPI底略领先于库存周期底,基本平行于资本市场底。PPI的见底回升意味着工业基本改善。
政策红利提振信心
在经历了6月以来的市场震荡和一系列政策方向大讨论之后,7月份的这样一张成绩单对决策层来说也是一枚“定心丸”。
2013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长仅8.6%,虽然基本实现年初商务部内部的“保八”目标,但是二季度增速仅为4.3%也适时敲响了“稳增长”的警钟。
商务部也是最早行动起来的部委之一。6月开始,商务部即对全国1900家重点外贸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出口订单趋冷、利润趋薄,出口订单环比增长的企业所占比重已经连续4个月减少,出口利润率环比下降的企业所占比重已经创下了近4个月的新高。
“维稳”政策的出台自然已是“箭在弦上”。然而,此次商务部并没有如以往以出口退税等直接补贴方式惠及企业,而是在7月推出了旨在推动贸易便利化的一揽子方案,也被市场称为外贸“国六条”。尤其首次提出: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民营企业出口提供融资、通关、退税等服务以及强调鼓励金融机构对企业及项目加大支持力度。这两项:一是“服务”二是“金融”,透露出未来在促进外贸进出口调整中,决策层的一个重要思路变化。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日前对媒体表示,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细化分解这些措施,转化成可操作的具体政策,更快地惠及企业,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最新的消息,商务部外贸司正牵头制定有关促进电子商务平台对外贸易服务的扶持政策,将给电子商务外贸过程中的通关、退税、融资、检验等环节建立“绿色通道”。商务部相关人士表示,针对跨境电商的政策今年已经进行了多方研讨,目前政策仍在制定中。
这一系列的举动让进出口企业看到了“增效”的希望。
按照相关方面的统计,中国出口企业90%是款到发货,74%没有进行过融资,仅靠自身资金盘活生产。
外贸服务平台——深圳一达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锋曾分析,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企业意识落后;二是目前的金融体系对于这类需求的服务缺乏渠道且服务成本过高。
在这个业务链条中可以看到,外贸服务企业提供了几个关键性的服务:为中小型外贸企业完成比较烦琐的出口业务流程,这能帮助企业腾出手来专心开展业务;依托服务数据,为金融机构发放融资提供决策参考和担保依据。降低金融机构的客户服务成本,反之,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支持的概率,同时保证了金融信贷等资金进入到实体经济中。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新增市场主体的外贸服务平台,本身作为企业也创造了就业机会和财政贡献,并且由于其业务提高了外贸进出口的服务和资金运行效率。
新的贸易政策中强调服务贸易平台的建立,将唤醒这些“沉睡的需求”。
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在于税收政策的利好。8月1日,“营改增”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试点。这是我国财税改革的起点,其原因在于此前税收结构中,流转税的占比已经高达55%以上,这种税制将税收成本逐层转嫁,推高了产品和消费价格。在推行“营改增”之后,由于可以逐层抵扣相关的费用,有利于行业专业化分工,而这也正是推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郭磊亦对记者表示:“政策效果在后续会显现。政策将有助于进出口稳定,但这不是根本。对进口来说,后续补库存能否形成,内需能否企稳是主要的;对出口来说,欧美需求的回升是主逻辑。”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鉴于当前全球范围内贸易摩擦频发、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增强的演变趋势,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依然错综复杂,挑战和压力仍然较大。他预计全年出口增速略高于上年,但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认为,下半年外贸环境不容乐观,随着人民币升值,滞后影响进一步显现,进出口增速将进一步下滑,全年出口增长9%左右,进口增长7.3%左右,贸易顺差达2800亿美元。
上述报告建议,短期应保持汇率基本稳定,中期则应由汇率中间价逐步市场化入手,增加汇率弹性。而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约6.2%,这可能会在短期内对出口行业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