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业遭遇进口煤冲击降价潮蔓延
在需求增速的快速回落,行业产能建设超前,再加上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进口煤炭的步步紧逼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企效益不景气进一步蔓延。
国内煤企纷纷降价
来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煤炭全行业平均利润同比下降近50%,多数重点煤炭企业平均利润同比下降80%。
记者调查发现,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煤价下滑和成本增加的双重压力,正迫使昔日风光的煤炭企业过起紧日子。由于煤炭价格一降再降,煤炭销售价格已逼近生产成本线,很多煤矿都处于待产、依量定产状态,不少煤炭企业开始降薪,一些企业甚至只能靠银行贷款来发工资;而无煤炭资源的经销、代理等企业,因不盈利而选择了退出市场。
今年6月份,国内最大的两家煤炭企业中国神华和中煤能源相继调降了煤炭挂牌价,其他煤炭企业也被迫应战,这也导致煤价下跌风潮在全行业蔓延。
一些煤炭企业反映,尽管对此轮煤炭市场价格下滑早有预期,但下滑走势持续时间之长、幅度之大,让更多企业始料未及。这其中,除国内煤炭需求难见好转外,进口煤的冲击作用也十分明显。
低价进口煤冲击市场
统计资料显示,国内去年进口煤炭达到2.9亿吨,其中沿海电厂消化了超过六成的进口煤。而进入2013年,这一趋势仍保持,1~6月,中国累计进口煤炭1.58亿吨,同比增长13.3%。
此前有媒体报道,虽然目前国内煤价下跌较为厉害,但相比进口煤,仍处于高价地位。7月10日,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报收592元/吨;同时,截至6月28日当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仅为78.89美元/吨。
“进口煤的终端成本低于国内煤炭成本,即便有17%的增值税,进口煤的价格仍然低,而这主要是由于进口煤的税费、运输成本以及生产成本较低造成的。”业内人士指出,国内煤炭由于生产和消耗在地域上严重失衡,因此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运输成本高昂,进口煤主要是海运,成本低,运输流程简单,因此同样发热量的进口煤则便宜的多。
一些煤炭经销商也介绍说,今年以来,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进口煤仍然以10元~30元/吨的价差冲击着国内煤炭市场。南方沿海地区、内陆甚至北方沿海地区都纷纷增加进口煤采购,用户也由单一的火电厂拓展到钢厂、冶金厂、陶瓷厂等。
实际上,过去几年,进口煤炭对于国内煤炭市场价格的“杠杆作用”已经显现。凭借低价,进口煤炭正打破长期僵化的煤电行业格局,这也加速了煤炭价格的下跌。
然而,有业内专家指出,不应对进口煤冲击国内市场的作用过度解读。煤炭价格的持续下滑,不仅与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有关,也是煤炭行业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所致。
有市场人士分析称,近期煤价下跌太快,进口商积极性严重受挫。此外,全社会用电量需求增长放缓,港口及电厂库存高企,采购需求整体偏低,也导致煤炭进口量受到影响。预计国内煤价仍有下跌压力,未来煤炭进口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煤炭需求增幅快速回落。今年前5个月,全国煤炭消费量15.8亿吨,同比增长1.5%,增速比2012年回落2.7个百分点,比2011年回落7.1个百分点;5月份,市场景气指数为-32.7,比4月份降低5.1个基点,反映出市场景气持续偏冷,且程度不断加深,这也导致国内煤炭库存达到历史高点。
产能过剩是根源
实际上,目前,国内煤炭产能已达40亿吨/年,而实际需求量至多35亿吨,每年均有5亿~7亿吨的过剩产能。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煤炭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仍很大。但是,中国煤炭企业也要直面需求增速下降和进口煤冲击带来的挑战,并承担产能建设大幅超前的后果。
“煤炭产能急剧释放,投资额度却丝毫不见下降,2012年达到了5268亿元,相当于整个"十五"期间投资额的两倍。”在山东兖矿集团战略研究院院长牛克洪看来,煤炭行业“现在正在吞下前些年自己酿成的苦果。”
牛克洪认为,除宏观经济下行、煤炭需求下降外,“黄金十年”中煤炭产业超量投资和重组所导致的产能过剩,是更主要的原因。
据介绍,“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煤炭行业共投资2.27万亿元,形成了巨大的煤炭产能。
北美页岩气革命所导致的全球能源结构巨变,也被认为是主要影响当前国际煤炭价格的重要因素。
“要确保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帮助煤炭企业脱困,首要的是控制煤炭总量,同时还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建议,除了要调结构、抓转型、促升级,加快淘汰低效率项目和落后产能外,还要加强煤炭市场体系建设,强化煤电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