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证券日报
有色行业展开自救行动
为避免行业和企业的大起大落,有色金属一些子行业展开了规模较大的停产、减产等自救行动。在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和企业自律意识增强的同时,如何做到事先控制而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既是对行业协会组织协调能力的检验,也是对企业自律和信用意识的考验。
无论是稀土行业的停产,还是电解铝行业与铅锌行业的减产,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相关产品的期货和现货价格均迅速给予了反应。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铜、钨等产能过剩的行业还没有提出减产计划,但也不排除针对市场采取措施的可能。
对于这种减产的效应能否持久,业内外有着不同的声音。普遍的观点是,由于有色金属行业的基本面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影响行业深层次的问题并不能因为暂时的减产而得到解决,因此这种减产行动实属短期之举、无奈之策。因为这些行业相继减产发出的信号,暴露出了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这几年来的产能扩张的弊端。
近几年来,有色金属价格连续上涨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刺激了国内外众多资本投资有色行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有色投资热潮,推动了有色金属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进步。在有色金属行业急速扩张的同时,一些子行业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
资源对外依存度加大
我国的铜、铝等大宗有色金属矿产品储量不足,为满足生产需求必须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的增加,致使各种原材料大幅涨价,企业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铜加工费的大幅下降,使以进口铜精矿为主的冶炼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电解铝行业的产能扩张,也遭到了原材料市场的沉重打击。由于电解铝所需的氧化铝存在巨大缺口,氧化铝价格一度上涨200%。此外,铅锌行业进口铅锌精矿也一直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若不是回收有价金属,企业利润微不足道。
节能减排压力增加
有色金属行业属于高耗能行业,产能的扩张对能源和电力的需求急剧增加,加剧了能源紧缺。其中,电解铝行业2007年用电量高达1819亿千瓦时,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先后取消了电解铝企业的电价优惠政策,使电解铝生产的电力成本大增,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同时,有色金属行业中的铜、铅锌等冶炼企业的电价优惠政策也随之取消。另外,不断调整的出口退税率和矿产资源税率政策更是剑指有色等行业,而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以及近两年发生的诸多污染事件也为行业敲响了环保警钟。
市场恶性竞争加剧
产能的迅速扩张导致产品大量投放市场,使市场形成供大于求、行业内部无序竞争加剧的局面,进而影响到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下滑,最终使企业和行业利益受损。随着产品价格的不断下滑,冶炼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接近矿山的成本价。而电解铝市场虽然国外价格高企,但国内一直在成本线徘徊。
结构调整缓慢
过大的冶炼行业投资导致行业发展失衡,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产业格局,不利于行业产业链的发展与完善。一方面,这使自身的原料难以获得保障,加大了市场波动、推高了原材料价格、增加了自身成本;另一方面,冶炼行业巨大的投资难以发挥效益,并形成重复建设。如果上游的矿产开采和下游的深精加工环节长期得不到重视与更多投入,将影响到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从而造成固定资产投资浪费和金融风险。
事实上,对于行业潜在的产能扩张和投资风险,有色金属行业协会提前就给予了预警,国家也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然而,国家的宏观调控依然挡不住巨大利益和发展政绩下的投资冲动,国家确立的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为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对有色金属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国家的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严厉的调控可能还在后头。事实证明,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盲目发展的结果很容易被国际市场操控,导致原料高价采购和产品低价打压,最终只能是害己害行业。面对迅速扩张的产能,除了相关管理部门要在政策执行上令行禁止和行业加强预警、协调外,还需要企业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减产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如果减产限不了产,使行业回到供需失衡、整体受损的老路上,将贻误产业的调整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