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斯坦利称:全球钢铁过剩产能达到3.34亿吨
全球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这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需求方面,因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不会有实质性增长;而供给方面,钢铁企业削减产能的行为将因其对经济和政治造成的巨大的负面影响而难以为继。
对此,摩根斯坦利称,虽然在短期内找到快速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权宜之计”是不太可能的;但在全行业低利润、高负债的情况下,由于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地区的钢铁行业未来的表现将值得期待。
消费:全球钢铁需求呈现结构性放缓
全球钢铁需求放缓,和目前全球经济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
从用钢强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对钢铁需求的影响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经济发展前处于较低的用钢强度水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拉动用钢强度快速提高,直至呈现峰值水平;随着工业化接近完成,用钢强度明显下降;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钢材需求强度的这一变化是因为一个经济体从农业经济(钢材消费强度低)向制造业和建筑业经济(钢材消费强度高),然后向服务型经济(钢材消费强度低)转变的发展过程引发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钢材消费主要用于建设新的公路、铁路、建筑和桥梁,消费强度较高;而发达国家的钢材需求主要来自于消耗品领域,消费强度较低。
鉴于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成熟,加上主要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从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峰值区间,因此,全球用钢强度正渐渐远离高增长区间。
具体从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钢铁需求增速经过高速繁荣增长期,已经放缓至正常水平,2013年中国钢铁表观消费量的增速预计为2%~3%;欧洲钢铁业已经进入“老化”阶段,需求缺乏结构性增长,今年的表观需求量预计将同比下降3%;随着美国重返制造业,再加上页岩气革命,这将使美国的钢铁需求在今年上涨2.8%;日本同样由于经济发展进入成熟期而缺乏结构性上涨,但是日本汽车制造业和建筑业的需求将成为主要的需求支撑点,再加上日元贬值有利于日本钢材出口,预计日本的钢铁消费量将同比上升4%;印度在2013财年~2017财年的钢铁需求年复合增长率为7.9%,扁平材产品预计为8.1%,长材产品预计为7.7%,该国汽车业和建筑业将成为拉动需求的主要动力;韩国的钢铁需求预计今年将同比上涨0.7%,汽车业仍为该国需求来源的主要下游行业。
但是,与2002年~2012年间年均5%的需求增速相比,未来3年全球钢材的需求增速将降至3%左右。这意味着到2015年,全球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将降低至76%~78%。
供应:两大壁垒使产能难以退出
自2000年以来,全球钢铁行业已经增加了近10亿吨的粗钢产能,而需求增量仅为7亿吨左右,产能增量比需求增量多出3亿吨。摩根斯坦利预计,2013年全球粗钢产量将增长2%,产能利用率约为76%;2014年全球粗钢产量将增长3%,产能利用率约为77%。总体来看,目前全球过剩产能大约为3.34亿吨。分地区来看,欧洲的产能利用率预计将低于70%,而日本和印度的产能利用率将维持在85%。
全球钢铁行业已经意识到自身的产能过剩问题,但是永久性退出是很困难的。目前全球钢铁行业有两大壁垒阻碍了削减、关闭过剩产能的进程。
首先是关闭产能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根据摩根斯坦利的测算,化解全球3.34亿吨的过剩产能将导致120万人失业,并且关闭这些过剩产能也将对其他行业产生连锁反应,进而会造成总值2320亿美元的经济影响。其中,中国受到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530亿美元,欧洲为310亿美元,俄罗斯/独联体国家为340亿美元,拉丁美洲为60亿美元。
目前,全球钢铁行业的雇佣人数约为690万人。鉴于钢铁行业职工人数庞大,各国政府都会试图阻止企业裁员,因此,通过裁员来使钢铁产能降到合理的水平并不现实。很多欧洲钢铁企业所处的位置也是低收入、高失业率的地区,这导致在过去几年欧洲钢铁企业缩减产能的过程中,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强烈干预。
此外,在新兴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关键,也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钢厂都位于比较偏远和贫穷的地区,这意味着钢铁企业在当地的GDP中所占份额非常重要。但是鉴于中国钢铁企业大部分属于国有企业,因此中国钢铁行业可能选择继续降低生产率来压缩产量,而不是通过裁员来削减过剩产能。
同时,关闭或者削减过剩产能对其他行业产生的连锁反应也不可忽视,特别是永久性关闭钢厂。对此,美国钢铁协会就表示,美国钢铁行业中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支撑着美国其他行业的7个工作岗位。因此,关闭过剩产能所造成的影响将远远超过钢铁行业本身。
其次是行业分散使削减产能的进程进一步受阻。
目前,全球钢铁行业还是高度分散的,进一步整合可能发生,但这一过程须要花费较长时间,这导致削减产能的力度不够。
在过去的几年中,钢铁行业也进行了众多兼并重组,但是市场仍然高度分散,全球钢铁行业结构仍没有大的变化。1990年,世界最大的10个钢铁生产商的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20%,2000年这一比例为25%,2007年为27%。因此,全球钢铁行业始终处于集中度不高的水平。
具体来看,欧洲地区和中国的钢铁工业仍然比较分散。日本的钢铁行业进行了非常好的合并重组,该国前3家规模较大的钢企占有全国2/3的市场;欧洲地区的前3家企业的产量仅占42%的市场份额;中国的前3家钢企约占2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面临产能过剩这一问题时,这些集中度较低地区的钢铁企业很难做出一致的行动以化解这一难题。
摩根斯坦利称,就中国来说,有三大原因将阻扰中国钢铁行业通过兼并重组来去除过剩产能:首先,长距离运输使得不同地区间的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变得可行性不大;其次,钢铁行业的高就业率使得地方政府不太会在兼并重组之后关闭过剩产能;最后,2011年之后,中国钢铁企业的低利润率,使得企业现金紧缺,很少有企业能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兼并重组。
产能过剩下日、美、印市场将表现较好
由于目前全球经济的疲软,不可能拉动世界范围内需求的显著上涨。而供应方面由于上述两大壁垒,也使缩减产能的行动很难在短期内见效。由此估计,钢铁行业仍将长期面对产能过剩的不利局面。
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和钢铁行业发展的特点不同,在全球产能过剩条件下,一些地区的钢铁行业表现可能较好。摩根斯坦利称,日本的新日铁住金、美国的钢动力公司、印度的塔塔钢铁集团将来的经营环境将相对较好,而欧洲的安赛乐米塔尔和劳塔鲁基钢铁公司(Rautaruukki)、巴西的国家黑色冶金公司(CSN)、中国的鞍钢集团可能将面临严峻的经营考验。
日本钢铁行业的集中度较高,这使其发展呈现结构均衡的良好势头。未来,日本钢企生产搬迁的步伐将放缓。同时,日元贬值使得日本钢企在海外出口市场的份额加大。
印度是过去5年中钢产量增速较快的国家之一,增速达到8%。同时,印度的钢材消费也正在快速增长,从而消费了新增的供应量,使供需维持平衡。目前,印度经济发展仍处于快速增长的周期,用钢强度仍然偏低,这也给当地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此外,在印度建设钢厂所面临的土地和环保问题非常繁杂,这使得其他地区钢铁企业进入印度市场的壁垒仍然很高。
美国非住宅建筑领域的复苏、制造业的逐步复兴以及北美的页岩气革命,都将给美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从而拉动美国市场的钢材需求。2014年,美国表观钢铁需求增速或将达到4.2%,成为发达国家中增速最快的。
如果未来几年欧洲经济仍然找不到复苏的支撑,那么该地区的钢铁需求也将继续保持疲软。此外,生产成本高企和欧元走强都将使欧洲钢铁工业持续处于全球钢铁行业竞争中的不利地位。而进口产品的大幅增长,也将使欧洲市场承受巨大的供应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