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债门槛普降 利好银行、化解违约风险

   日期:2012-07-06     浏览:146    评论:0    
核心提示: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发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7月5日,记者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获悉。这或将在一定程度上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发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7月5日,记者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获悉。这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平台的资金困境,化解融资违约风险。

    就在7月3日,交易商协会刚刚召开主承销商工作会议,向各家银行负责主承相关业务的负责人传达一系列利好企业发债的措施。

    交易商协会人士表示,为落实“稳增长”的政策精神,进一步发挥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协会将对相关企业发债的要求做出调整。如按照协会此前的要求,企业发债前须先退出银监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名单,现有望放宽该项要求。

    交易商协会已将涉及的十条措施报经人民银行备案,但具体实施时间尚未得知。

四类平台公司或可直接发债

    “目前在银监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名单内的企业,有四类将可以直接公募发债,包括符合六真原则的产业类公司,如高速、铁路等;因全民所有制企业而进名单的;曾经退出银监会的名单,但因为承建地方保障房项目又进入的;国发19号文可以继续融资的,比如地铁、快速轨道等。”交易商协会人士解释称。

    所谓 “六真”即真公司、真资产、真项目、真支持、真偿债、真现金流原则。

    具体而言,平台不能是“空壳”公司;不能以无效资产为主;必须是公司或下属子公司正常经营的项目,要避免为融资而将项目主业临时并入的情况;政府具有明确的支持措施,且措施落实到位;有明确、可信的偿债计划,具体体现为非经营性收入是否超过30%,地方政府债务率是否低于100%;和公司必须有稳定、真实的现金流。

    此外,原有平台公司的房地产及土地出让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不能超过30%的规定也将被放宽。

    新规定表示,土地一级开发收入不再纳入房地产开发收入30%的限制之内。“地方平台有相当多收入来自土地转让和房地产开发,现在土地开发收入不再纳入限制之内,可释放部分融资空间。”一位债券承销员解释。

    但为防止地方政府随意划拨平台资产,协会要求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出具说明和承诺文件,必须承诺按照公司法和交易商协会的要求,不滥用股东权利、不损害债权人利益;如果存在政府拖欠、占用企业资金、不按协议履行的情况,必须说明情况、原因及解决措施。

    除平台外,包括保障房和铁道部在内的其它主体发债空间也将被不同程度放宽。例如,铁道部发行的企业债注册发行空间被拓宽,铁道部发行的铁路建设债券不再与MTN共同计算净资产40%的额度。

    另外,保障房的融资亦松动,不再区分民营或国有属性。但要求资金必须用于保障房建设,并须进行资金监管,包括募集资金和偿债资金。此外,根据净资产单独计算发债额度的企业范围,也由目前的央企扩大到所有AA级以上企业。

有利化解银行风险

    “拓宽发债空间不仅可以缓解平台资金紧张,化解违约风险,也能降低银行的风险。” 一位商业银行的投行部人士称,目前银监会严格监管之下,在名单上的平台公司难以从银行获得新的贷款,不能“借新还旧”,资金链紧张。

    而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过多依赖银行融资,使风险向银行集中。直接债务融资市场的发展,可有效化解银行系统风险积聚,该人士续称。

    来自交易商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债券存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52%,不仅远低于美国的151.5%和日本的251.6%,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00%,这一比重很难满足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需要。

    “解决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充分发挥直接债务融资的作用无疑是关键环节。”上述银行人士表示,相对于银行借款,直接债务融资可以在不显著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下,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有利于降低银行贷款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除此之外,相比银行贷款直接债务融资还有四大优势。

    首先是融资成本低,很多优质企业发债利息率明显低于同期限银行贷款利率;其二是用款方式灵活,企业注册债务融资工具后,可以在两年内根据自身需要和市场情况灵活把握发债时机与规模。

    此外,融资工具多样,发行人既可以通过资产支持等增信手段提高信用等级、降低发债成本,也可以利用可转换债等工具实现股权、债权的组合融资。而更为关键的是,直接债务融资提升资金效率,大量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市场分析等专业服务,有助于发债企业加强公司治理,不断提升资金的整体效率。该人士续称。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