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协会今日在京发布《2011-2012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报告预计,2012年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并实施适度预调微调,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下降1至3次,每次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稳中趋降,信贷增量适度扩大,人民币升至放缓,并呈双向波动运行格局。
银行业盈利增速将明显下滑
报告还预计,今年银行业盈利增速将明显下滑。主要因素有五个方面:第一,受银行信贷总体需求放缓、贷款新规继续深入实施、境外资金流入放缓、存款增长形势依然严峻等因素影响,银行业生息资产增速可能略有放缓,但仍是拉动盈利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第二,经济增速下行使得信贷需求有所放缓,信贷供给绝对规模可能略有扩大,银行贷款议价能力有所下降,净息差逐步见顶回落,对银行盈利增长贡献度有所降低。
第三,由于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行和社会总体物价水平的回落,以及信贷供求环境和中间业务收费环境的变化,传统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增速可能平稳回落,信贷替代型等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可能显著放缓,手续费收入对银行业盈利增长贡献有所下降。
第四,由于银行业收入增长放缓而管理费用增长稳定,前期持续下降的成本收入比已经达到历史新低,未来一个时期将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对银行业盈利增长产生明显贡献。
第五,不良贷款绝对额可能出现反弹,“拨贷比”的监管要求为信用成本率设置了“底限”,银行进一步降低信用成本率来释放盈利的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不良贷款去年末明显反弹
去年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继续保持“双降”,但报告指出,不良率下降的速度已经趋缓,边际递减效应日趋显现。去年四季度,除外资行以外,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及农商行的不良贷款出现明显反弹,其中农商行不良余额环比增加近15%,增幅最为明显。股份行和大型银行不良贷款环比也分别增加6%和4%,有些银行甚至出现年末不良贷款净增加。这是近年来首次出现的现象,表明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压力较为明显。
报告称,从国内主要商业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新增不良贷款中的中小企业贷款占比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预计今年中小企业违约率可能进一步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外贸依存度较高、竞争较充分、产业升级缓慢的行业中不良贷款可能上升更快。
另外,部分民间借贷盛行的地区,已发生多起私营企业主逃逸事件,对区域信用环境、市场运行信心和金融稳定都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可能对部分区域、部分金融机构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报告还指出,从今年开始,全国范围内的地方融资平台进入还款高峰期,部分债务负担较重、在建项目众多、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不充裕的地区,将面临较重的还款压力,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和还贷资金尚无安排的情况。与此同时,少数地区出现了规避监管的隐形平台,以及通过类平台公司向商业银行融资或承接原平台债务的情况。如何处理各类融资平台贷款,将是银行业今年面临的重要挑战。
利率市场化进程不宜过快
1996年以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步骤推进。报告认为,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环节,即逐步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
今年6月8日,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线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是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存款利率首次允许上浮,也是八年来贷款利率下浮幅度首次扩大。
报告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下限将保持基本稳定,以观察后效。同时,可能简化贷款利率档次,逐步方式对贷款利率的管制;还可能通过促进替代性负债产品发展及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等方式推进。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操作方式上,一是可能允许符合财务硬约束条件和符合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邀请的合格金融机构,扩大自主定价权;二是以建立健全对竞争秩序的自律管理作为过渡,让上述机构进一步实施利率自主定价;三石继续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利率定价能力。
报告建议,从国外经验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不宜过快,金融管制放松不宜采用“大爆炸”的方式。为防止银行定价出现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乱象,监管当局应在价格、产品和机构的放开中保持谨慎和节制,给予金融机构足够的缓冲时间来调整资产负债和收益结构,并逐步建立定价和风险管理机制。此外,市场化改革不是简单的政府退出和放任自由,政府干预和市场协调之间必须取得某种平衡。在中国的实践中,应强化央行对利率的简介调控体系,充分发挥Shibor对市场利率的基准和主导作用。
报告认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需具备四个要素:一是形成完善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二是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三是直接融资较为发达;四是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收入多元化水平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