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改迎来新阶段 所有制大格局清晰明了

   日期:2010-01-07     浏览:886    评论:0    
  在全国引起轰轰烈烈影响的山西煤炭整合,于新年元月迎来了新阶段。
  1月5日,国家发改委和山西省政府联合通报了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情况,会上明确了最新的进展:山西省重组整合煤矿正式协议签订率达到98%,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94%,被山西省副省长陈川平称为“特别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采矿许可证变更已超过80%。
 
   山西煤炭整合后的所有制大格局已经清晰明了。山西全省国有企业办矿占20%,民营企业办矿占30%,股份制企业办矿占50%。山西境内的煤炭企业主体已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并形成了四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三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集团。
  对于这场大整合,本报记者调查了较为典型的长治,解析这个煤炭占到地方GDP八成的资源性城市的样本,还原山西煤改的推进过程。
 
  对于长治市而言,全市煤炭及其延伸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80%,剖析梳理长治这样一个“以煤养城”的样本典型可以很大程度上窥见山西煤改的主动脉。
 
  在山西省长治市,记者见到一份长治市“2010年底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任务分解表”,显示了9个县区的煤矿整合的进度安排情况,以长治县为例,2008年底保留68座,省确定关闭矿井数为15座,现保留矿井数为53座,2010年底保留矿井数为26座。
 
  其实在此轮大整合前,长治市从2003年就开始了整合,从那时起分别关闭了288座小煤矿,使全市地方煤矿数量由580座减少到现在的292座,压减了近50%,2007年前又全部淘汰了规模在9万吨以下的小煤矿。
 
  在是轮整合中,全市设立了22个主体,煤矿数量110座,比兼并重组前减少了63%。
 
  长治市煤炭工业局副局长许智慧称此次重组为一场“革命性整合重组”,这次以煤矿企业为主的产能、资源、优势、素质整合重组,是长治发展史上范围最广泛、内容最深刻、利益主体最多,矛盾最复杂、任务最艰巨、影响也最深远的一次发展整合。
 
  现在长治全市协议签订已基本结束,共需签订协议137家,已签订135家,占应签订总数的99%,许智慧介绍说,“长治的目标是,我们要求兼并重组后的煤炭企业规模年产不低于300万吨,所属煤矿单井规模年产不低于90万吨,通过整合在全市培育出几个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本报记者了解到,长治市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大矿让股、小矿参股,保留矿让股,新开大矿控股,小矿参股,非煤企业参股、控股等方式。被兼并重组整合关闭的煤矿享有“参股权”、“分红权”、“资源价款退还”。
 
  在安全生产体系构建方面,与其他城市的整合中确保的“六长”进驻接管煤矿有所不同,长治市确定了“七长”(矿长、总工程师、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机电副矿长、通风区长、安全指挥中心主任)责任制。
 
  此外,对于在整合过程中产生的补偿问题。许智慧介绍说,对被兼并重组的煤矿采矿权价款,在退还剩余资源量采矿权价款的同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实行属地注册公司,维持原有税费上缴渠道不变。“在我们的整合过程中,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以等价交换为基础实行整合重组,对关闭和被兼并的煤矿,聘请第三方进行资产评估,然后作价入股、组建新企业,或进行一次性补偿。”
 
  他还介绍说,对去年105座政策性关闭煤矿,涉及当地群众利益的,按存量利益不变的原则进行补偿,对生产矿按证载能力每吨补偿50元,对基建矿按批准能力每吨补偿100元。
 
  在98%这个协议签订率让山西省颇感欣慰的数字的同时,山西省政府仍然认为有很多后续问题需要在接下来解决。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厅长王守祯介绍说,总体来看,兼并重组工作进展顺利,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为,一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有34处重组整合煤矿,协议尚未签订,有63处重组煤矿主体未能进入,还需进一步推进,
 
  其次是落后生产能力的退出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山西省这次重组整合淘汰落后2亿吨产能均由主体企业负担。
 
  而第三个方面,王守祯认为,今年是煤矿重组整合过度磨合和大规模改造建设时期,全省保留矿井中有400余座生产矿井,煤矿建设和生产任务重,安全复杂性大,事故易发期,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