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淡水河谷等矿商相继下调四季度铁矿石协议价格,钢材价格与矿价双双下跌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之一。有分析认为,国外矿商主动下调四季度进口铁矿石协议价格意味着铁矿石定价机制向全现货又迈进了一步。我们关心的是,此轮铁矿石价格下跌能够持续多久,是行情调整的必然还是价格出现拐点的信号?此种矿价走势对未来的进口矿定价机制以及我国钢企发展有何种影响?
自2008年以来,进口铁矿石和国内钢材价格出现过几次较大的跌幅,分别在2008年下半年、2009年8月至10月,以及2010年4月至7月份。期间,以中钢协综合价格指数计,国内钢材价格指数跌幅分别为37%、13%和11%;同期,日照港印度粉矿(63.5%)车板价格分别下跌59%、23%和25%。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在上述三个时间段内,因为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协议矿占中国铁矿石进口的绝大部分,我国铁矿石进口的平均价格并没有出现类似于印度现货矿以及国内钢材价格如此深的跌幅,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8月至10月期间下跌幅度分别为20%、1%,而2010年4月至7月份更是上涨近27%。
因此,在进口铁矿石价格下跌的幅度小于国内钢材价格跌幅的情况下,国内钢铁企业的盈利状况也并没有因铁矿石价格下跌而有所改善,这就如同钢材价格上涨无法覆盖铁矿石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一样。以钢铁企业上市公司为例,其销售毛利率由2008年上半年的13.68%下滑到2010年年底的8.48%。
上述三次矿价下跌,都是被动跟随国内钢材价格下跌的结果,而导致钢材价格下跌的因素又各有不同:2008年主要影响因素是次贷危机,2009年则是国内钢材资源供应量大幅增加,2010年是由于宏观调控导致的钢铁行业下游需求放缓。从时间点来看,矿价回落要滞后于钢材价格下跌;而矿价回升则同步或者稍滞后于钢价企稳并且回升幅度远超过钢价上涨幅度。
通过上述数据对比,我们发现,面对处于垄断地位的进口铁矿石供应商,不论价格涨与跌,对中国钢铁企业而言,利润空间不断缩水成为与其博弈的不变的结果。究其原因,固然与三大矿商强势地位有一定关系,但我国钢铁企业竞争中的无序与发展过程中的短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钢材价格一旦出现上涨迹象,钢铁企业就会开足马力生产,市场上钢材资源供应量不断增加,直至钢材价格无法继续坚挺;而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的产能利用率,却也给铁矿石进口商提供了涨价机会和空间。同样,钢材价格下跌,钢铁企业只要能维持微利状态,就不会主动减产,改善市场供求。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进口铁矿石价格的下跌,来自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推动力要强于钢铁行业本身所带给矿商的压力,行情调整似乎比拐点论更符合目前铁矿石价格下跌的情况。淡水河谷主动下调四季度协议价格,顺势而为是更合理的理由。至于是否转向全现货定价,我们认为这一天终会到来;虽然在铁矿石价格下跌过程中全现货定价有利于钢铁企业,但如果我国钢铁行业中种种不利于其发展的痼疾不革除,面对铁矿石全现货定价机制,疲于并且被动应对仍是很有可能出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