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鞍钢钢铁主业已形成鞍山、鲅鱼圈、朝阳三大生产基地的发展格局,具有钢、铁、钢材25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以汽车板、家电板、集装箱板、船板、重轨、石油管、管线钢、容器板、冷轧硅钢等为主导产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能够生产16大类钢材品种、120个产品细类、600个钢牌号、42000个规格的钢材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鞍钢以邓小平1978年视察鞍钢的重要指示为指针,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的新路子,取得了累累硕果。“六五”期间,鞍钢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8.71亿元;“七五”期间增加到49亿元;“八五”期间又增加到79亿元;“九五”以来,鞍钢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自主创新之路。2008年7月,鞍钢被命名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
从自主集成单条生产线起步
鞍钢注重发挥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自主集成转炉、连铸、热连轧、冷连轧等单条生产线。其中,他们自主开发建设4号转炉,其余5号~9号转炉完全采用4号转炉技术。他们在消化1号板坯连铸机技术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开发了2号板坯连铸机,其他连铸机都是鞍钢自主开发、设计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他们自主集成开发了我国第一条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mm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ASP),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他们自主开发了1780mm冷轧宽带钢生产线,生产出超设计能力的0.18毫米厚的冷轧板卷(产品大纲规定板厚0.3毫米),达到了国际同类生产线的一流水平,在国内率先具备了冷连轧成套技术总成能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实现钢铁生产全流程自主集成
鞍钢自主设计、集成、施工,设备国内制造,在鞍钢西部厂区建成年产500万吨钢的现代化、短流程、高效能、高精度、环保型板材生产基地。整个新区形成了集烧结、炼铁、炼钢、连铸、热连轧、冷连轧为一体的大型、高效、连续、紧凑式的生产工艺流程,实现了四级计算机控制和管理;节能环保设施完善,废水废气废渣100%处理并利用。其主要产品为轿车板、家电板和冷轧硅钢等高档板材。西部新区吨钢投资比国际通行标准减少2000元以上,为国内最低。西部新区的建成投产,标志着鞍钢已具备现代化钢铁生产全流程的自主集成能力,改写了我国建设全流程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长期依靠国外的历史。
积极探索绿色样板工厂模式
鞍钢建成了鲅鱼圈新区和朝阳鞍凌钢铁基地。营口鲅鱼圈钢铁项目是我国第一个沿海钢铁项目,是鞍钢落实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项目。鲅鱼圈新区以流程紧凑化、设备大型化、操作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为目标,瞄准当代冶金工业先进水平,立足自主开发,在“点菜式”引进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加强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广泛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技术装备,成为我国首个自主设计、技术总负责,且工艺技术最先进,装备水平、产品档次最高的现代化全流程钢铁厂。
鞍钢产品定位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宽厚板项目的产品突出发展高强度板、造船板、锅炉板、容器板、管线板,热轧产品重点发展薄规格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在项目建设中,鞍钢定位于世界一流实践循环经济的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引领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绿色样板工厂模式,坚持循环经济和“绿色钢铁”理念,通过技术装备大型化、现代化,全面实现清洁生产。他们还充分利用沿海地区风力资源优势,在厂区内建设风力发电项目,满足生活及辅助用电需要;建设太阳能利用和海水淡化装置,为厂区提供办公和生活用水。
率先实现由“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重大突破
通过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鞍钢不仅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而且具备了转炉、连铸、热连轧、冷连轧、镀锌线等成套技术输出能力。继为凌钢建设中宽带钢热轧生产线后,2006年1月,鞍钢成套“交钥匙”工程济钢1700mm(ASP)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建成投产,并在不到6个月时间内实现达产,成为国内首家具有成套技术输出能力的钢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