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版的《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与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相比,此次美债危机跟前者完全不同,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危机。
报道称,2008年那场危机可以说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危机,源自过渡乐观的买房者们,由华尔街的证券产业机器放大,并由评级机构稍作协助,最终演变为一场全球危机。
但目前这场危机,相比较而言,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危机,政府在刺激经济这方面已经显得能力有限,逐步失去了商界金融界的信任,导致这场危机的发生。
反过来,这也引发私有企业消费和投资剧减,导致失业率高企和市场疲软。《华尔街日报》评价,市场和银行成为了牺牲品,而并非“作恶者”。
《华尔街日报》比较两次危机说,更重要的不同是,上一轮危机发生以前,整个美国企业和家庭都在享用低利率借贷的大餐,结果泡沫破灭导致金融去杠杆化,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这一次情况相反,由于经济不景气,导致企业紧拽现金也避免借债,引发消费和投资的贫血。
最重要的不同是引发结果的不同。《华尔街日报》指出,2008年的时候,经济危机导致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流动性:降低利率、救助银行、向市场注资,当时美联储官员说,面对危机将全力以赴。当向市场注入1万亿美元的资产、当普通纳税人替别人犯下的错误买单的时候,各项政策还是为人理解的。
而今,美国社会不会再这样从事,现在的问题是不是缺乏流动性,而是缺乏信心的问题:在金融系统内部缺乏信心、也对于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缺乏信心。
《华尔街日报》的这一观点与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博士的观点一致,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洪平凡指出,目前这场危机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信心,而非流动性的问题,所以已经实施两次的量化宽松(QE)第三次实施的可能性不大。
《华尔街日报》也表示,即便实施量化宽松、再度注入流动性,也将收效甚微,事实上,现在企业的大笔现金都躺在银行里。
洪平凡指出,美国政府面临的是一个结构性问题,需要的是时间,需要政府把解决问题的时间尽量拉长,简单的QE3不能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