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钢协前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某论坛上表示,去年铁矿石涨价,中国钢企为此多支付198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部钢企去年实现利润的2.21倍。
的确,铁矿石巨头不厚道。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到岸价,已经在一年内涨了五成。因此,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度上涨,直接提高了国内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利润。但问题是,类似的情况也不是第一天了。任何有远见的企业家,早就应该未雨绸缪,把成本的因素考虑在内,努力提高自身产品的含金量和附加值;而不是简单满足于“矿山吃肉,我啃骨头”。
起初,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再之后,“第三利润源”即发达国家的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可惜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国的钢铁行业大多还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原材料成本的作用被放大;而更应该“给力”利润的科技创新、产业调整,却永远是我们心里的痛。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无论是国内产业集中度低还是铁矿石话语权弱,年年在抱怨,年年没起色。与其继续老生常谈,相关部门更应多一些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