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的期货品种钢材期货终于进入挂牌倒计时,延续了几十年的钢厂控制定价权的模式正悄悄转向市场定价体系,钢材期货带来的定价权转移引发钢企巨头的抵触。
上海大陆期货总经理沈杰这两天忙着钢材期货的事情,按照规定,期货公司和交易所的测试和准备工作将在
记者联系沈杰时,他正前往安徽马鞍山参加钢材期货研讨会,沈杰非常看好今年第一个上市的期货品种,钢材是国内最大的期货品种,每年需求量是几亿吨,远远超过500万吨铜的需求。
但掌握钢材定价权的钢铁巨头更愿意看到钢材期货推迟上市。记者发现,围绕着钢材期货上市,背后实际上是一场钢铁巨头与市场之间的博弈。钢材期货颠覆了传统钢企建立起来的定价模式,而这套模式从建国之后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如今,钢材定价权将由几大钢铁巨头转向市场,期货市场将取代传统钢铁企业成为未来钢材定价中心,丧失定价权是大型垄断钢铁巨头不愿意看到的。
定价权之争
“过去都是宝钢等几家行业钢铁巨头定价,钢企定价的模式延续了几十年,现在要打破这一定价机制,钢铁巨头难免有些抵触,市场化定价就意味着今后钢厂不能垄断价格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钢铁贸易商告诉记者。
记者调查发现,包括宝钢在内的多家钢铁巨头都对钢材期货表示谨慎,首钢股份公司董事长朱继民在两会期间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钢材期货上市的时机还不成熟,金融危机下钢材市场行情还不稳定。
对于钢材期货的推出,上下游产业链的反应差别很大,钢企尤其是大型钢铁巨头反应冷淡,而钢铁贸易商反应比较积极。
“我们倒是希望钢材期货推出来帮助我们管理库存风险,去年钢材价格暴跌损失太大了,如果有钢材期货还可以对库存做套期保值。”上述钢材贸易商告诉记者。
目前,仅钢材贸易商就达到15万家,钢材还没有形成绝对的垄断,市场化定价还有比较大的空间,这是钢材期货推出的基础。
一位资深的钢铁业人士透露,传统大型钢厂定价的模式大部分采取成本定价,根据生产成本加上利润来定价,有的每个月定价一次,有的每个季度定价一次,而市场化定价则完全是市场供需的反映。
按照钢厂定价的模式,当钢材供不应求时,贸易商拼命囤积库存,钢厂也不断涨价,助推价格不断上涨,钢铁企业可以赚到超额利润;而当钢材需求不足时,钢厂就不断调整降价,贸易商拼命抛售库存,加速价格的下跌,钢厂也希望消化库存,对销售量多的贸易商有奖励,导致钢材价格螺旋式下降,直到钢厂亏损,传统的定价模式变得无能为力;而钢材期货则可以让钢铁企业和贸易商通过套期保值减少损失,根据市场的价格和需求信号来安排生产。
在中国农业大学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金鹏期货董事长常清看来,钢厂也是按照市场来定价,根本的问题在于定价权的主导问题,钢材期货推出之后,钢铁巨头对于钢材定价的话语权丧失了,而钢厂的定价是由人来掌握的,钢材期货上市之后,市场定价就让钢材价格透明了,少了审批环节。
钢材期货背后的利益博弈
一位期货公司负责人回应钢厂关于钢材期货推出时机不成熟的问题时说:“其实,什么时候推出都是好时机,期货仅仅是一个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工具,市场行情不稳定,期货就可以平抑市场价格波动。”
“钢铁巨头抵触钢材期货的根本原因就是担心丧失定价权,影响自己获得暴利,这就是去年铁矿石疯狂涨价而钢厂并不担心的根本原因,几家大型钢铁企业拥有钢材的定价权,可以不断加价来克服成本的上涨。”上述钢铁业人士告诉记者,“钢材期货推出之后,传统垄断钢铁巨头失去了对钢材定价权的绝对话语权,钢铁巨头依靠定价权获取暴利的时代过去了。”
“如今,钢铁市场低迷,钢铁巨头掌握定价权也没有任何价值,阻止不了市场的下跌;其实,它们也希望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安排生产计划。”上述钢材贸易商告诉记者。
“钢材期货对于钢厂来说也不是没有任何好处,期货的一个功能就是价格发现,钢厂可以根据期货这一远期合约的价格信号来安排生产计划和管理库存风险。”常清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市场化定价实际上让钢厂节省了定价成本,钢厂定价需要有人专门负责这件事,钢厂没有定价权之后,这些环节的成本都节省了,真正反对钢材期货的是钢厂内部掌握价格审批权的人,市场化定价之后这些人失去了腐败的机会,好处直接回到了企业。”
其实,钢铁巨头也看到了钢材期货带来的好处,对于钢材期货的推出,钢铁巨头心态比较复杂。他们希望不丧失定价权,又希望借助期货这个工具来管理风险,度过这低迷的市道。
在北京中期总经理母润
“现货市场的定价可能仍然会沿用钢厂定价的模式,钢厂的定价可能会参考期货市场的价格,两种定价模式并存,互相影响。”母润昌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期货市场的市场化定价刚开始对钢厂定价带来的影响不大,但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上下游参与企业越来越多,期货市场将慢慢成为未来钢材价格的市场化定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