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国内金融市场爆出一条重量级新闻:江西铜业股份公司成功发行了68亿元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这个消息对于世界铜冶炼前三强、江西工业的“领头羊”江铜集团来说,意味着集团整体上市走出了关键一步。
此时此刻,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秘书潘其方也变得特别忙。提起11年前江铜的境外上市,作为当时公司的上市筹备工作组成员,潘其方还记得每一个重要细节,“我们在香港上市的消息可是轰动一时呢”。
从最早的股份制改造,成功登陆H股,到现在准备整体上市,江铜共经历了6次大的资本运作,累计获得发展资金120多亿元。这其中,1997年登陆H股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江铜由此成为我省首家境外上市公司,迈出了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江铜的这一步,在现在看来似乎顺理成章,而在10多年前,在发展理念上却经历了一番激烈的碰撞。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刚完成国企改革的江铜走到了生存与发展的十字路口。按照国家的发展规划,江铜要进行德兴铜矿三期和贵溪冶炼厂二期等大项目建设,至少需要投入45亿元的建设资金。这笔钱靠企业自身积累,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而如果完全依赖银行贷款,对当时资产负债率较高的江铜来说,还贷压力又难以承受。
面对这个难题,江铜领导层萌发了股改上市的想法,但是公司内部却有不同意见。一些人认为,企业现在困难很大,应该量力而行,不如先维持现状,过几年再考虑上市。而公司领导层经过考察,最终统一了认识:实行股份制改革、参与资本市场运作是大势所趋,晚改不如早改。
由于A股市场才刚刚起步,无法满足融资需求,于是力争在香港上市就成为了江铜的目标。当时,境外上市在江西省内和矿产行业里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江铜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令人鼓舞的是,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国外金融巨头在实地考察后,都对这块红土地上的优质资产赞赏有加,并建议江铜先采取中外合资方式再发行H股的办法进行运作。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在省里的大力支持下,江西铜业股份公司于
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冲浪”,江铜逐渐对“游戏规则”驾轻就熟,不但经受住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铜价大起大落的一次次考验,还先后在海外期货市场和矿产并购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今,江铜集团的阴极铜产能已由1997年的11.6万吨发展到了现在的70万吨,年销售收入由31亿元增加到500亿元,发展成为集采矿、冶炼、加工、贸易、物流、金融投资等多元化经营于一体的“铜业航母”。
如今,到江铜的生产线上随便找一个普通员工,他都能准确地告诉你江铜股票和国际铜期货价格的最新走势。积极参与资本和金融市场运作,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现在已经成为江铜全体员工的共识。回首往事,潘其方感慨道,如果当初没有进军国际资本市场的胆略和尝试,也就不会有江铜今天的辉煌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