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钢铁集团30年的发展故事

   日期:2008-07-21     浏览:1707    评论:0    

上海宝山钢铁集团30年的发展故事

    2004年7月12,上海,吴淞口,惊涛拍岸。

    奔涌数千里的长江,在穿越中华大地之后,夹裹着黄色的泥沙,从这里气势磅礴地奔向蓝色的大海。有人说,这是大陆与海洋的亲吻,是中国同世界的拥抱。

 

    这一天,赫赫有名的《财富》杂志公布了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上海宝山钢铁集团以2003年营业收入1204亿元人民币居第372位,成为中国制造业中首批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同年,宝钢在国际钢铁动态咨询公司的排名中,综合竞争力上升至全球钢铁企业第三位。

 

    短短30年,弹指一挥间。与改革开放同岁的宝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仅用了30年的时间,就成功地在异常激烈残酷的世界钢铁竞争版图中后来居上,树立起让世人认可的形象,显示出令对手生畏的力量,成为中国——一个后发钢铁大国崛起的生动样本。

 

    1988年至2000年,宝钢创造的利润,相当于已还贷一个宝钢,上交一个宝钢,再新建一个宝钢

 

    1978年12月23,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后的第二天。

 

    在濒临吴淞口的上海宝山区月浦以东的滩涂上,随着“咣”的一声巨响,建设宝钢的第一根钢桩被深深打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钢铁投资项目就此拉开序幕。

 

    钢铁业,历来皆是工业建设的支柱,国家发展的脊梁。因此,宝钢项目承载着国人太多的梦想。此前,邓小平在应邀出访日本时,曾兴致勃勃地考察了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的君津钢厂。新日铁是日本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也是世界上装备最精良和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君津厂则是新日铁最大的钢厂,当时年产钢能力已达一千万吨。

 

    在考察期间,邓小平专门到新日铁设备生产车间里察看了宝钢订做的设备。邓小平高兴地说,中国太需要这些东西了,中国要发展现代化了。在参观完君津钢厂后,邓小平坚定地说,就照这个样子帮我们建一个厂子。

 

    决策既下,三军用命。宝钢建设工地上,七万建设大军宿兴夜寐,干劲高昂,大家太想把因“文革”而耽误的时间追回来,太想早日建成宝钢,甩掉钢铁弱国的帽子。然而,事情的进展却远非想像中的顺利。

 

    宝钢的技术引进谈判,从询价、报价直至签订合同,前后耗时一年多,牵涉日本、德国等7个国家的30多家厂商,100多个专业代表团。前后有2100多批,4500多人来华商谈。最紧张的时候,同时开列了108个谈判桌。有两个数字足以让人惊叹:一是引进谈判13000多场次;二是消化技术资料、图纸达320吨。

 

 

    除开这些,内部亦有阻力。当时,国家机关的某位干部发表了一篇题为《替宝钢算一笔账》的署名文章,对宝钢建设褒少贬多,引起轩然大波。其后,不利于宝钢的质疑声纷至沓来:为什么要上宝钢?宝钢为什么建在上海软土地基上?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引进国外技术……时任宝钢工程建设总指挥的黎明感慨地说:“一个企业能引出这么大的争论,国内之前从没有过。”

 

    面对纷争,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高瞻远瞩地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许多宝钢的老人回忆说,这句话成为支撑宝钢建设下去的最大动力。

 

    从此,数万建设大军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将工程不断向前推进。

 

    在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1985915,几经波折的宝钢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当年就实现保本微利。1992417,宝钢二期工程建成,利税大增。翌后,宝钢生产的优质板、管、带材更是成为中国工业化履带上最强劲的力量。

 

    2000年6月30,宝钢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宝钢人更是自豪地交出这样一笔账:1988年至2000年,宝钢创造的利润,相当于已还贷一个宝钢,上交一个宝钢,再新建了一个宝钢。

 

    “夏天又要来了,今年我们一定要喝用咱们自己的镀锡板制作的罐装啤酒!”

 

    在宝钢一期工程建设中,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笑话:“外国人管工厂,中国人管食堂。”据统计,宝钢一期工程设备总重量为415万吨,核心部分全由外方提供,中国配套的只占118%,而且大都是些边缘设备。这一点,深深刺痛了宝钢人。

 

    1984年2月15,邓小平在视察宝钢后欣然命笔,题写了“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十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从这一刻起,“自强、创新”,更加成为激励每一个宝钢人前进的动力。

 

    为此,从投产第一天起,宝钢就严格按照国际实物质量水平组织生产,并制定执行比国际标准更严格的内控标准。他们还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努力生产国内难以生产或不能生产,能够替代进口、可供出口的高难度、高附加值产品,坚持以满足用户需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为己任。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每年将200炉钢用于新产品试制,先后试制成功了超深冲钢、高合金芯棒钢、耐海水腐蚀钢、高强度焊接结构钢等183个新产品牌号,其中35项填补了国内空白,50个品种替代进口,宝钢三期工程设备的国产化率更是达到80%以上。“超薄镀锡板”的生产,正是其中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

 

    故事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说起。

 

    那时,中国人用的易拉罐,还全是铝制品。由于电解铝耗电量非常大,因此铝制品比钢制品的成本要高出30%。而且,随着钢铁轧制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钢制易拉罐的成本还可以大大降低,更何况钢制品不仅成本低,易回收,对身体也没有副作用。欧日等国市场上的钢制易拉罐已流行了十多年。

 

 

    制作这种易拉罐的板材就是镀锡板,其厚度在0.2毫米左右,被称为冶金产品中的“特级精品”,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能够生产,几十年来在我国一直是空白。它的成本每吨在7000元左右,我国每年要为此花费大量的外汇。

 

    19983月,在宝钢的一次大会上,时任董事长的黎明说:“夏天又要来了,今年我们一定要喝用咱们自己的镀锡板制作的罐装啤酒!”

 

    宝钢,由此开始了镀锡板攻关研究。外国专家断言没有三四年时间,中国根本不可能成功。

 

    为了完成这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宝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模拟退火和平整试验,终于在当年5月底轧出了第一卷合格的镀锡板。

 

    1998年6月10,由宝钢生产的首卷9.4吨高等级镀锡板成功冲压出27万只易拉罐,并送往青岛啤酒厂用于灌装啤酒。宝钢镀锡板由此开始大批量生产。

 

    从这一刻起,中国人终于用上了自己的钢制易拉罐。

 

    宝钢的管线钢,让对手的产品价格被迫“打对折”

 

    管线运输是世界上正在兴起的一种全新的运输形式,石油、天然气的长途传输莫不依赖于此。但是截止到1996年,我国的高档管线钢还基本依赖进口,在许多关键谈判中,更是因此而处于下风。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彻底扭转不利局面,宝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发。经过整整1800多个日夜的艰苦实验,终于宣告成功。

 

    宝钢管线钢初次登台后,便在世界钢铁同行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由此也激发了国际管线钢市场的一连串变化。

 

    首先是日本人。

 

    长期以来,日本的管线钢风行世界,由于产品紧俏,价格长期位于每吨650美元左右,利润丰厚。宝钢管线钢出台后,日方肯定地说,宝钢只能小批量生产,不具备大批生产的能力。然而事实却让他们大吃一惊。

 

    第一次交锋是在陕京管线项目。该项目西起陕西榆林,东到北京,全长810公里,全部采用口径为660毫米的高等级管线钢。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天然气输送工程。由于工程质量标准高,国际影响大,所以工程指挥部最初把目光瞄向了日方。

 

    得到消息后,日本5家最具实力的钢铁企业立即送来400吨样品。然而,宝钢也不甘示弱,也马上轧出了750吨产品。据宝钢的技术人员回忆,日本人察看了宝钢的实物质量后极为吃惊。

 

   19964月,陕京管线项目正式开始招标。在质优价廉的宝钢产品面前,以往骄傲无比的日本钢厂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价格,从每吨660美元、515美元、400美元,最后被迫“打对折”,降到每吨325美元。宝钢中标5万吨,与日本5大企业中标的总数正好相同。

 

    事后,有专家评论说,由于宝钢的异军突起,世界管线钢制造的巨头们不得不对中国刮目相看,不得不频频降价,这为中国诸多的管线工程节省了庞大的建设资金。而且现在,宝钢的X系列高韧性管线钢除了占据国内市场的大量份额以外,而且还出口土耳其、印度、美国等国家,成为宝钢被世界所认可的名牌产品。

 

    2006年12月14,标准普尔宣布将宝钢集团和宝钢股份长期信用等级从“BBB+”提升至“A-”。这也是目前全球钢铁企业中的最高长期信用等级,也是中国制造业中的最高等级。在全球钢铁企业中,能够取得“A-”的企业仅有宝钢和韩国浦项。

 

    今年317日,国家发改委原则同意开展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前期工作,宝钢将在对广东省现有钢铁企业韶钢和广钢进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在湛江建设1000万吨级钢铁基地。届时,我们将会听到更多更新更精彩的宝钢故事。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