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国自2003年以来的这轮高速增长带有显著的重化工业化特征,钢铁行业是本轮高速增长的缩影。通过对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走势的分析,对于管窥宏观经济走势未尝没有裨益。同时,我们还试图探讨钢铁行业发展周期走向低谷时是否存在重组整合的可能性,这有助于人们加强对产业政策的理解和对行业未来格局的判断。
一、钢铁行业过去几年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判断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直到2008年上半年,这种超强景气一直得以维持,即使经历了2004年的短暂调控也有惊无险。但是,2008年7月份突现下行走势,让许多人措手不及。
我国粗钢产量1996年突破1亿吨之后出现了多年徘徊的局面,但在2000年后突然加速,2003年突破2亿吨,2005年突破3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到2007年年末,我国已具备年产5.5亿吨粗钢的生产能力,当年实际粗钢产量达4.9亿吨。2000年中国的钢产量仅占世界的17.7%,到2007年达到36.4%,2007年中国粗钢产量比第2名到第8名的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7个国家的总和还高。
在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我国对钢铁需求的高速增长。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极度繁荣,汽车产销强劲增长,机械设备和家电产品内外需十分旺盛,支撑了钢铁业的大发展。2001年至2007年,中国钢铁总表观消费量和人均消费量均增长了1倍多,中国人均表观消费量在2002年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同时,过去几年我国钢铁出口也呈现高速增长势头,钢材进口不断回落,钢坯钢材出口量从2000年的1115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6908万吨,增长了近7倍,进口量则从2000年的2090.5万吨回落到2007年的1711万吨。需求强劲也带动了钢材价格和铁矿石价格的飙升,许多钢材品种的价格都实现了成倍上升。
钢铁产量的快速增长也伴随着投资的急剧扩张。“十五”以来中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接近1500亿元,2005年达到2305亿元,2007年则超过2500亿元。
2008年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仍然维持了高速增长势头,钢材价格甚至连连上涨。但到7月份,突然销售出现下滑迹象,一些品种开始降价。之后,全行业出现急剧下滑走势。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对钢铁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走势应该作出一个什么样的判断?是短暂调整之后再回升的V型走势?还是中期调整之后再回升的U型走势?或者是陷入长期低迷的L型走势?这是有关政府部门和商业机构都很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将会导出不同的政府决策和商业决策。
根据我们的行业调研和对相关产业以及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解,我们认为,U型走势的可能性比较大。钢铁行业目前下行主要来自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汽车、机械设备、家电等行业的需求放缓以及出口的萎缩。尽管目前各地政府试图救房市,中央政府也出台了鼓励购房的政策,但在一段时期内,房地产市场难以恢复高涨。更重要的是,汽车、造船、机械等行业的需求萎缩可能刚刚开始。我们认为,国家应该在下一步加大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但这仍不足以抵消上述行业的需求减少。因此,指望钢铁行业的景气状况在短期内止跌回升出现V型走势是不现实的。
但是,钢铁行业也不会出现L型走势,只要政府出台有效措施拉动经济增长,经过两年左右的调整重新上行完全可能,尽管下一轮的上行很难回复到2003年至2007年那样的繁荣。总体而言,我国钢铁累计使用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人均消费量的差距更大,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当落后,城市化和工业化远未完结,对住房和汽车的需求远未释放完毕,钢铁产销还有巨大空间。因此,中国钢铁工业经历这一次中期下行调整之后,仍然会有较好的前景。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以及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末,都保持着工业化、城市化与钢铁需求的明显正相关关系,只是在1929年之后几年的大萧条时期和20世纪70年代服务业崛起之后,对钢铁的需求才出现明显下降。
另外,中国钢铁工业仍然有着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我们判断,即使国家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仍然无法阻止中国在未来成为全球钢铁生产基地和钢材出口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钢铁行业不但产量迅速扩张,规模经济性显著提高,而且工艺技术水平、设备先进性、地域布局合理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许多方面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这些因素足以抵消我国铁矿石不足的劣势。在那些铁矿石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巴西,尽管其近年来钢铁生产发展很迅速,但2008年巴西钢铁产量估计为3627万吨,根本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印度等国在许多方面与中国的差距也无法缩小。相反,我国近几年新建的钢厂基本都是沿海临港建设,如鞍钢的鲅鱼圈项目、唐山曹妃甸钢铁基地、日照钢铁基地、宝钢湛江项目、防城港千万吨级钢铁项目等,加上已建的钢厂,我国将来沿海港口钢厂将形成2亿吨的产能,这些基地无疑可以大进大出,成为全球性的钢铁生产基地。
总体而言,我们判断,我国钢铁行业已经出现中期性拐点,剧烈下行调整不可避免,调整时间取决于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是否有力和有效,估计可能需要两年左右,指望行业短期内重
在这个向下调整的过程中,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安然过冬,必定会有一批企业陷入困境。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未必是一件坏事,也许这会成为行业重组整合的最好时机,可以解决多年来饱受政府部门和一些学者诟病的散、乱、低等问题。因此,下一个问题就是,未来几年我国钢铁行业重组整合到底有多大可能性以及重组整合后到底会形成怎样的行业格局。
二、我国钢铁行业促进重组整合的有关政策及实施效果
我国钢铁业产业集中度低是一个老问题,而在过去几年跨越式大发展过程中,一批新投资者进入该行业,一些新企业崛起,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前10家最大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从2002年的43.0%下降到2006年的32.6%。随着新企业的诞生,多数原有的大型钢铁企业的市场份额却在下滑,如宝钢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14%左右下滑到2007年的不足6%。不过,也有一些新企业抓住了这个机遇,产量迅速扩大,出现了宝钢集团之外的若干个2000万吨级别的钢铁企业,其中民营企业沙钢集团的产量于2007年一举超过2000万吨。而国际钢铁业却呈现集中度逐步上升的趋势,美国四家主要钢铁企业的生产份额从1999年的37%上升到了2003年的45.5%,欧盟近几年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非常明显,十几年前还有20多家规模较大的钢铁企业,而现在只剩五六家。国际钢铁巨头米塔尔近几年的并购重组更是刺激了全球钢铁产业集中度的上升。我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到了2007年由于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并购重组行动,才初步扭转了产业集中度下降的趋势。
希望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上升一直是很多政府部门的政策目标。过去几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致力于推动钢铁行业并购整合、促进产业集中度上升,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具体措施包括控制投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工艺技术升级等。
在这些政策中,2005年7月颁布实施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指出了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到2010年前,国内钢铁冶炼企业数量有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培养出两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在产业布局调整上,钢铁政策明确规定,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新的钢铁联合企业、独立炼铁厂和炼钢厂,不提倡建设独立轧钢厂,必须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搬迁,在水资源、原料、运输、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新增生产能力要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原则上不再大幅度扩大钢铁生产能力;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钢铁生产企业数量,实现钢铁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的联合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