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期货:钢铁产业控制风险的有力武器

   日期:2009-03-02     浏览:991    评论:0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和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自1996年以来一直保持钢产量世界第一,2007年中国钢产量达到4.89亿吨,2007年中国的钢产量比世界排名第二到第八的总和还要多。

  2008年经济危机蔓延,全球钢铁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庞大的钢铁行业更是受到下游需求减缓,上游成本控制能力有限的制约,钢铁行业举步维艰。中国的钢铁行业第一次切身感受到金融危机对经济的破坏力。钢铁行业迫切需要一种可以分散行业风险的机制,因此,这个时侯推出钢材期货可谓亡羊补牢。中国期货市场正逐渐步入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1993~1994年钢材期货推出后受到爆炒的情景难以再现,相信钢材期货将在严格的监管体制下发挥积极作用。

  一、钢铁产业介绍

  中国钢铁行业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巨大影响。200810月以来钢铁企业面临大面积减产、库存大量增加、成本价格倒挂等困难,据统计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面已近60%

  针对全行业亏损的情况,国家目前正在研究制定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有望近日定案。规划将主要从加大对钢铁企业的财政税收支援、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以及产品结构转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较低,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为了赢得生存空间,扩大出口和进行产品升级都是有效的途径,很多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包括房地产、机械、造船、汽车等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对钢材的巨大需求是钢铁行业发展的支点。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工业的现代化对钢材的需求将长期维持在高位。据统计,我国建筑业用钢约占钢材消耗总量的50%,螺纹钢和线材主要应用于建筑领域,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目前仍是主导钢铁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对钢材的需求会趋于下降,但是我们预计在10~20年的时间内,中国国内的钢材需求仍将是消化国内产能的主要渠道。

  二、钢铁市场的价格体系

  钢材市场的价格体系中既包括成本要素的价格也包括最终的钢材价格,理顺这一价格体系对我们熟悉钢铁行业尤为重要。受到长期计划经济对钢铁行业的影响,目前的钢材出厂价格并未实现完全的市场化,钢材价格反应的信息并不充分。

  1. 中国钢铁产业的成本分析

  在钢铁行业的成本主要由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人工成本和其他的投资成本构成,这里面受到经济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原材料成本和能源成本。

  国内铁矿石的需求基本依赖进口,其中超过60%供应通过与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协议,近40%由现货市场采购。近年来中国钢产量的增加,中国企业在铁矿石长协价格谈判中的话语权逐渐增加,但离左右谈判进程相去甚远。现货矿市场要受到短期供需的影响,其与长协价格长期存在溢价。同时,汇率变化和海运费率对铁矿石到岸价格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金融危机导致铁矿石现货价格自20088月份开始急速下跌,直到10月份才逐步止跌回升,并且在20091月份实现了21%的涨幅。20092月以来,铁精粉(66%,干基,含税)价格在850/吨以下,现货进口矿依然在历史低位。

  2008年长协综合价格为905/吨,仍高于现货价格,短期内现货矿与长协矿相比依然具备价格优势,目前使用现货比例高的企业将拥有成本优势。由于年度铁矿石谈判正在进行,价格下调基本确定。下调的长协价格加上海运费的大幅下滑,长协矿使用比例高的企业将重拾成本优势。

  焦炭是钢铁生产的重要原材料,目前价格在1700~1800/吨左右。随着钢厂产能的陆续恢复,煤炭紧张的局面将可能重新出现,因此未来焦煤、焦炭价格下跌的可能性较小。尽管20085~11月间,由于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炼焦煤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历史长期来看,炼焦煤价格一直稳中有升。

  2008年中国粗钢生产中18.4%来自废钢,其余来自铁矿石。2008年我国废钢进口增长5.8%,是四年来的首次增长。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下,废钢在粗钢生产中的应用比重会逐渐增加。

  2. 中国钢铁定价机制

  国内钢铁行业采取钢铁企业的自主定价机制,虽然这种方式使得钢企有较强的成本转嫁能力,但常常导致钢材价格的涨幅高于成本的涨幅,以致钢材价格不能完全反应实际供需。钢材期货推出后,钢材价格将更趋于市场化,钢企将无法像以往一样轻易提价,其价格垄断力下降,必然导致其更加重视成本控制。

  近些年来,国内钢材电子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很多电子市场推出了钢材远期交易,并受到市场欢迎。目前,仅上海地区就存在四家钢材电子交易市场,远期日均交易量达100万手(每手1),并逐渐受到市场的重视。但关于电子交易市场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大中型钢企参与度参与热情不高,注定其难以取得更大的发展。

  三、钢材期货是钢铁行业风险控制的有力武器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也让中国的钢铁企业看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价格的变动,其他包括体制风险以及经营决策或者资金风险相对来说处于次要地位。在钢铁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成功控制风险的企业无疑在竞争中会处于有利地位。

  1. 传统的风险控制方式

  如何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摆在钢铁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传统的风险控制方式中,降低产品成本、调整品种结构、加强市场渠道建设以及并购重组和国际化经营是比较主要的,以寻求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企业围绕市场研究和把握、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企业发展战略方面做工作。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控制风险。比如在成本控制方面,钢铁企业通过和铁矿石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中国企业一直在努力争取铁矿石谈判的话语权,但目前影响力仍然有限。

  风险控制的另一方面是钢材价格的制定。一般情况是大的钢厂首先确定价格,其他钢厂以此作为定价的指导。这种方式明显会使定价厂商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其他厂家很可能由于成本差异而处于不利地位。近年来钢材电子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钢材远期交易交易量稳步提升,用远期合约作为风险规避的方式被很多市场参与者所采纳。但是毕竟钢材远期交易缺乏法律依据,其监管机制尚需完善,交易双方履约没有保障,容易产生过度投机。因此,参与远期交易的基本都是现货经销商或者少数的中小钢铁企业,绝大部分钢铁企业并未涉足远期交易。

  2. 钢材期货为钢铁行业提供了灵活的避险工具

  中国证监会219宣布,已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线材和螺纹钢期货交易,上海期货交易所也在当日公布了线材和螺纹钢期货合约文本及有关规则征求意见稿。这对促进钢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增强我国在钢材贸易中的定价影响力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钢材期货的推出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宏观上来说,钢材期货交易将使得钢材的价格风险不单由钢铁行业内部承担,而是由整个参与钢铁期货的投资主体共同承担,风险被大大分散了。

  如果从钢铁行业中参与钢材期货交易的不同主体来划分,不同类型的企业可能获得的收益是不同的。

  首先,期货价格为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指导,钢企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建立空头头寸,锁定钢材出厂价格,获得稳定的收益。此时钢铁企业可以将精力集中于生产经营,不必过分担忧钢材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另外,入围指定交割品牌的厂商会因钢材期货的交投活跃而受益,据悉,宝钢、鞍钢、首钢、唐钢、沙钢等钢厂在交割品牌之列。同时,这些厂商可以通过持有注册仓单,在期货和现货市场间灵活操作,比如可以通过仓单质押融资,或者通过仓单进行套利交易。

  其次,钢材代理商和现货商作为钢材现货的贸易商,其在多空两方都可参与交易。目前代理商一般先与钢厂签订订货合同,然后再将钢材销售给需求方或其他现货商,这种购货在前销货在后的模式,在钢材价格的上升周期中会使代理商获得超额收益,一旦钢价下跌,收益会大打折扣,甚至蒙受亏损。期货市场可以缓解这种矛盾。代理商同钢厂签订订货合同的同时可以在期货市场卖空,锁定收益,待卖出现货后再平仓,了结期货头寸。但是贸易商应计算好相应的交割成本,以免面临交割时遭受损失。另外,如果现货商已经签好了销货合同,这时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买入合约,尽管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

  最后,对单纯的钢材需求者来说,在确定需求的钢材数量以后,可以首先在期货市场买入合约,一方面将钢材成本锁定,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库存成本。

  期货市场中的套期保值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像理论所描述的那么简单明了,这一过程通常伴随企业对现货行情的预期。企业对现货市场的熟悉,加上期货公司对整个宏观经济和行业的把握能力,可以为企业的套期保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企业成功进行套保提供最有利的支持。比如钢铁生产企业对钢材生产中的铁矿石成本、炼焦煤成本有深入了解,贸易商掌握需求变化的动向,而期货公司对经济的基本面分析更专业一些,将这些信息综合能让企业的投资避险决策更为科学。

  四、钢材期货是柄双刃剑

  目前全球有五个交易所上市钢材期货,分别是英国LME的钢坯期货、日本大阪交易所的废钢期货、印度孟买大宗商品交易所的热轧板期货、迪拜黄金(207,-1.62,-0.78%)和商品交易所的螺纹钢期货以及纽约商业交易所的热轧卷板钢材期货,但交易量普遍不大。一方面虽然钢材整体市场大,但钢材品种多,品种之间存在较大价格差异;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本身钢材现货市场容量有限。然而中国是钢材的生产和消费大国,2008年中国的粗钢产量占世界的37.57%,螺纹钢和线材产量合计占全世界钢材总量达到13%。因此,在我国推出线材和螺纹钢期货交易将会有很强的价格指导意义,上海期货交易所也有望成为全球钢材的定价中心。

  但另一方面,在钢材的流通领域,中国有大大小小的贸易商近15万家,钢材流通渠道比较分散,风险防范能力较低。期货本身具有风险放大效应,如果将焦点集中在其高收益方面,很可能导致过度的投机行为,尤其在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大风险。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
Processed in 0.020 second(s), 8 queries, Memory 0.5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