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略资源,钨关系着我国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已将钨列为战略金属而收储。中国钨业协会有关专家认为,当前钨价低迷正是我国收储钨资源的好时机,我国应建立以钨资源战略储备、钨产品商业储备、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相互协调配合的“四位一体”的国家钨储备机制,以保护资源、稳定钨市、确保战略需要。
许多国家将钨列为战略金属储备
钨是熔点最高、比重最大、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金属,被称为“工业牙齿”。钨及其合金广泛应用于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航天航空及军工等诸多领域,是现代工业、国防及高新技术应用中极为重要的功能材料,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钨业协会秘书长刘良先说,基于钨的战略地位,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将钨列为战略金属储备。美国早在1939年就开始进行战略物资储备,并陆续制定了相关法律,将钨列为特殊战略金属分别以精矿、纯金属方式进行储备;日本钨金属进口依赖度超过90%,为了维护本国高科技产业的绝对竞争力,也将钨纳入储备范围。
刘良先说,钨是我国在国际上最具优势地位的矿产资源之一,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钨精矿商业储备,但当时的储备目的仅仅是为了解决国有钨矿山的销售困难。最近一次国家钨精矿商业储备是1996年年末到1997年年初储备了3000吨钨精矿,当时市场钨精矿价格为1.68万元/吨,收储后,市场价格立刻回升到2.4万元/吨以上。但是,近10余年来,国家没有收储钨精矿资源,且在2004年释放了钨精矿储备。
我国钨储量产量出口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
我国钨资源储量、生产量、出口贸易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中国钨业协会会长周菊秋认为,国际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不断增强,是我国实施钨战略储备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产业条件。
近几年,我国钨工业走出多年低谷,呈现跨越式发展。全行业销售收入由2003年的10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56亿元,利润由2003年的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67亿元。2007年国内钨精矿年均价格9.9万元/吨,是2003年的4.3倍;2001年以前,我国钨品出口年平均价格不足8000美元/吨金属,2006年突破3万美元/吨,达到3.47万美元/吨,至今已连续3年稳定在3万美元以上。
但是,周菊生认为,随着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我国钨消费稳步增长,钨资源快速消耗。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钨金属应加大国家战略储备(包括资源和产品储备),方可有备无患。
据介绍,我国钨消费量已从2003年的1.7万吨金属,增长到2007年的2.55万吨金属,占全球钨总消费量的40%,5年增长了50%;近5年,我国年均出口钨品3万吨金属,占除中国外的世界消费量的75%以上。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7年底我国钨矿查明资源储量551.55万吨,比上年减少6.8万吨,减少1.21%;其中,储量139.86万吨,基础储量240.87万吨。按照钨出口量平均每年3万吨,国内消耗2.55万吨推算,钨储量的静态服务年限只有12年,钨基础储量的静态服务年限不足20年。
钨价低迷效益下滑正是收储好时机
周菊秋、刘良先、江西省有色金属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饶振华等专家普遍认为,当前,钨价低迷,效益下滑,正是国家对战略钨资源产品实施收储的好时机。
据介绍,今年下半年以来,钨市场呈现需求减弱、出口量下降、价格下跌、效益下滑的严峻局面。尤其是进入10月份,形势突变,钨品出口量回落加剧,国内钨市场价格出现暴跌,钨精矿价格跌至6万元/吨以下,比2006年最高位价格13.5万元/吨,跌幅达55.6%,年内价格跌幅达40%。目前钨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经营亏损面扩大,部分钨矿山和钨冶炼加工厂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周菊秋说,在当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国家对战略钨资源产品实施收储是稳定国内国际市场价格,保持钨工业平稳快速发展,促进钨产业应对金融危机、抵御市场风险,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好措施。
我国亟待建立“四位一体”钨储备机制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钨开采和钨品出口的宏观调控。1991年,国务院以国发[1991]5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将钨、锡、锑、离子型稀土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通知》。
专家分析认为,当前,国家应多管齐下,保护资源,稳定钨市以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战备安全。一方面要继续加大钨开采总量控制力度,完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要建立以钨资源战略储备、钨产品商业储备、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相互协调配合,“四位一体”的国家钨储备机制;同时,还应尽快建立国家战略矿产资源储备法律体系,确保储备机制的有效运行。
建立钨战略金属国家储备机制,实施钨资源储备,对已探明的钨矿资源实施保护,是对钨产业政策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实施钨产品国家商业储备,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控重要战略资源性产业大方向的要求,是应对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要政策措施,也是运作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市场调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