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董事长警告:要高度重视居民储蓄率下降问题

   日期:2018-03-26     浏览:229    评论:0    
核心提示:摘要:工行董事长易会满公开演讲称,过去七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5.4%下降至12.7%,下降了一半,而家庭债务占GD

摘要:工行董事长易会满公开演讲称,过去七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5.4%下降至12.7%,下降了一半,而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由33%升至49%。如果未来银行储蓄存款增长面临“枯竭”,或“负债荒”成为常态,会放大货币市场的波动,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性。

大家上午好!关于金融风险防控,去年我曾在不同场合表达过两个观点,一是防范过度金融化,二是探索建立金融业超级资产负债表。今天我想从居民储蓄率的角度,谈谈如何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防控金融风险。

一、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中,居民储蓄是国内储蓄的主要来源。但从2010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成为拉动国民总储蓄率下滑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居民储蓄率下降对国民储蓄率下滑的影响占70%)。从居民储蓄增速来看,近些年来下降幅度较大。从2010年以前的16%下降到了2017年的7.7%,增速降至历史最低值。从居民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来看,这一下降趋势更加明显。2010-2017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5.4%下降至12.7%,下降了一半。与此同时,储蓄率下降还伴随着居民家庭杠杆率的快速提升,2013-2017年,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由33%升至49%。

二、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而近年来居民储蓄率的下滑和家庭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人口老龄化、消费观念和方式转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因素外,有三个原因值得关注:

一是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居民财富多元化摆布。一方面,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财产性收益要求,对多元化金融理财业务的发展形成了客观驱动力;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和资管产品体系的日渐丰富,也为家庭投资提供了更多选择,对传统和单一形式的储蓄形成了一定冲击。2013年以来,银行理财、信托、公募基金、私募产品规模合计增长超过2倍,存款则成为这五年间居民主要金融资产中唯一占比下降的资产。

二是金融科技背景下互联网理财的兴起加速了存款分流。近几年金融科技的发展,降低了财富管理门槛,增强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众多平台公司争相推出了以较高收益、较高流动性为特点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几年间即形成“气候”。以基于互联网理财的货币基金为例,2013年以来出现爆发式增长,规模由不到1万亿元迅猛增长到2017年末的6.74万亿元,其中仅2017年当年就增长近2.5万亿元,而同年储蓄存款增长只有4.6万亿元,分流效应显著。

三是房地产吸引了家庭大量资金流入。在城镇化进程推进、房价持续升温背景下,家庭收入中投向房产的比例大大超过存款配置。2016年和2017年,居民贷款增量连续超过存款增量,开始由资金供给方转变为资金需求方。

三、影响

从微观来看,居民储蓄率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家庭财富更多投向理财和房产也有一定合理性。但从宏观上看,无论是从我国国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讲,还是从金融安全格局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来讲;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应该高度重视居民储蓄率问题,防止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及连锁效应。

首先,居民储蓄率过快下滑,不利于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高储蓄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没有高储蓄率,就难以支撑银行信贷和全社会投资的持续较快增长。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依然需要大量银行资金配套,现阶段的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维持比较稳定的储蓄率,这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客观需要。同时,在我国整体负债水平上升的情况下,较高的居民储蓄率也提供了缓冲空间和较强的安全边际。若居民储蓄率过快下滑,势必会带来债务偿还负担上升,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其次,会降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抬高实体经济整体融资成本。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环境下,银行是金融供给的“主动脉”,发挥着核心中介作用。而储蓄的多渠道分流,尤其是通过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形成空转、拉长链条后,不仅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碎片化和低效化,而且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对金融配置主体来讲,各种货币基金成本至少比储蓄存款高出2个百分点,而这些高出来的成本势必会转嫁到经济实体上,从而整体抬高社会融资价格。

再次,会加大流动性风险,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在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情况下,对商业银行而言,资金摆放或者表现为储蓄存款,或者表现为对公存款、同业存款。而储蓄存款的稳定性更好,对银行信贷投放的支持能力更强。一般储蓄存款占到大型银行总存款的一半左右。如果未来银行储蓄存款增长面临“枯竭”,或“负债荒”成为常态,则会放大货币市场的波动,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性和货币政策传导效应。

四、建议

对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应从战略思维、宏观调控、监管政策、市场引导等多维入手,未雨绸缪,及早应对。关键是要正本清源,规范有序。

一是回归资管业务代客理财的本质,打破刚性兑付。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而刚性兑付扭曲了产品属性和风险收益,以致部分家庭在投资选择时,简单将收益视作唯一比较标准,将资管产品当作无风险或低风险产品进行配置,从而对储蓄存款形成过度替代效应,不仅弱化了家庭财务保障,还可能成为一些群体性事件和金融风险的“起爆点”。因此要推动打破刚兑,让资管业务回归本源。

二是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各种金融行为的规范。货币基金现形式各异,有的具备投资和支付的双重功能;有的互联网平台无牌经营,高杠杆、高收益、高风险,一般消费者无从识别。建议进一步正本清源,把握金融服务的实质和技术发展的本质,厘清货币基金的真实属性和功能边界,杜绝监管套利,强化持牌经营,控制杠杆比率,严格流动性管理,引导其规范理性发展。坚持商业银行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其稳定金融市场和社会融资成本的“压舱石”作用。

三是加快推动银行资产证券化,积极应对负债出表。储蓄存款持续下降带来的负债端量和价的变化,势必会向资产端传导,客观上要求银行资产负债表作出适应性调整。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银行资产证券化进程,完善配套政策,盘活信贷存量,增加资产流动性,这也是推动直接融资发展的应有之义。

最后,工商银行愿与各界同仁一道,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改革创新中不懈努力,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来源: 工商银行 本文系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3月24日在中发高论坛上发表的演讲)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