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市场前景不可过于悲观

   日期:2008-12-30     浏览:1041    评论:0    

临近岁末,一些经济数据依然不太理想。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还在下行,消费需求短时期内难以迅速好转,尤其是出口呈现较大幅下降。不仅如此,今后还有可能爆发新的钢材“需求地震”,比如世界汽车业巨头能否度过难关,免于倒闭?还是一个不确定因素。2009年欧美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的程度究竟有多深?长期协议铁矿石价格降幅有多大?是否超出预期?也还悬而未决。只有当上述利空因素完全出尽之后,钢材价格才能基本触底。据此预计,20091季度有可能是钢材市场最糟糕的时期。因此,对于钢材市场前景,不能盲目乐观,相关企业还要准备应对“更紧的日子”。

   
分析钢材市场,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不能盲目乐观。另一方面,对于钢材市场前景,尤其是中国的钢材市场前景,也不能够过于悲观,应当充满信心。

   
钢材市场前景信心,主要基于世界各国集体“大手笔”救市,中国极具潜力的内在需求,已经出现的筑底行情和生产成本支撑点位的上移。正是因为具有上述坚实基础,所以完全能够避免全球钢材市场“崩溃”。

   
一、世界各国的集体大手笔“救市”

   
暴发金融海啸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予以高度重视,纷纷出台打手笔“救市”措施,比如贷款利息逐步向零逼近。预计今后还会有新的措施继续出台。这些措施经过一段时期的发酵之后,一定会显示很大的“后发效应”,消费需求有可能超出预期的强劲复苏。如果乐观一些,如果今后不再出现大的“需求危机”,比如世界汽车巨头的倒闭,中国钢材市场需求有可能在2009年末回升,即使悲观一些,出现更为严重的情况,也会在2010年内恢复,而不会陷入长达数年甚至10年之久的“漫漫寒冬”。

   
二、人口大国极具潜力的内在需求

   
由于外部需求骤减,中国经济也出现减速,即便如此,20097%以上的增长速度依然属于较高水平,钢材消费也只是增幅的回落,并没有绝对量的下降。况且,中国等人口大国的内需极具潜力,资金相对充裕,调控政策回旋余地很大。特别是国家4万亿元刺激内需,显著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资规模,加快了投资进度。受其影响,建筑用钢材会有不少增加。初步预测,尽管2009年全国钢材直接出口量出现下降,但整体表观消费量在5.5亿吨以上,增长水平超过8%。因此,虽然短时期内“中国需求因素”不能完全抵消发达国家需求减少的份额,引领世界钢材市场迅速复苏,但却可以避免全球钢材行情“崩溃”,可以成为一道重要“防火墙”。

   
三、钢材价格开始震荡筑底

   
可以肯定的是,经过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连续两次行情暴跌,钢材价格泡沫已经基本释出。虽然钢材需求难以迅速好转,短时期内价格强劲上涨条件还不具备,但其继续跌落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一些迹象显示,目前国内钢材需求开始恢复,市场价格确实已经进入震荡筑底阶段。

   
迹象之一是部分地区房屋销售有所启动,显露回暖。在中央政府更为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下,如果房地产商较大幅度地下调房屋销售价格,并且能够一步到位,就一定能够刺激刚性需求(自住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的大量释放,活跃成交。随之而来的将是开发商资金回笼和新开工面积的增加。这块市场活跃了,钢材价格的稳定也就具有了重要基础。

   
迹象之二中小钢厂陆续复产,一些大中型企业也恢复了部分生产线的生产。受其影响,铁矿石交易有所活跃,港口库存也明显下降。据有关资料,截至1219,我国沿海19个港口库存铁矿石总量为5999万吨(不包括港口外堆场),比一个月前下降19%

   
迹象之三是近期国内一些品种的钢材价格出现反弹,或者是止降趋稳。前不久包括宝钢在内的一些钢铁企业相继提高了部分品种钢材出厂价格,最高涨幅达到350/吨,完全扭转了前期单边暴跌局面。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广阔一些,跳出钢材范围,就可以看到,现阶段几乎所有的市场,无论是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也无论是金属、石油、农林产品等大宗商品,亦改变了前期销售持续跌落局面,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止跌趋稳,也就是说,大部分商品市场都开始了震荡筑底。

   
所有这些,均显露了国内钢材价格正在逐步筑底,即使钢材市场最糟糕的局面还没有到来,但也糟糕不到哪里去了,因为从绝对金额来看,其继续跌落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四、成本支撑点位出现上移

   
在整个钢铁产业链中,矿石、焦炭等冶炼材料行情也出现了止跌反弹。到12月下旬,进口现货铁矿石价格已经回升到650/吨,国产铁矿价格回升到870/吨,比前期最低价位分别上涨了20%16%。同期焦炭价格亦回升到1400/吨,比前期最低价位上涨了27%。铁矿石、焦炭等钢铁冶炼材料价格回升,表明钢材成本支撑点位出现上移,这就近从另外一个方向,坚实了钢材行情的稳定基础。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
Processed in 0.333 second(s), 12 queries, Memory 0.4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