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麦肯锡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预计到2018年,大数据或者数据工作者的岗位需求将激增,其中大数据科学家的缺口在14万到19万之间,对于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决策的分析师和经理的岗位缺口则将达到150万。
一年一度的高考日正式来临。
2017年6月7日,根据教育部的消息,全国940万考生将统一参加高考。这一数字仍然保持在高位,从2010年以来,全国高考人数就维持在900万到960万人之间。
截至6日,已有23个省市区公布了该地今年高考的具体报考人数,其中11个省份报考人数下滑,北京、辽宁、江苏更是创下了近年来报考人数新低。但高考报名大省普遍人数增长,河南省有86.58万人报名,再次成为全国第一。湖北省今年36.2万余人参加高考,报考人数“八连降”后首现增长。
与此对应的是本科招生计划,据安徽等省有关部门介绍,当地省份的本科招生计划将稳中有增。
不过,招生的专业已经出现明显变化。教育部在今年3月发布通知,介绍了2017年全国各高校新增备案和审批的本科专业名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学科增加明显。
招生新变化
今年是高考恢复四十周年。从考生数量上看,我国高考人数在2008年出现了历史最高值1050万人之后下降,最近几年较为平稳。有专家表示,根据适龄人口统计,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基本探底,出现一个L形的状态。
从招生数量上看,教育部日前表示,2017年将确保各地高考录取率不降低,确保省际高考录取率差距进一步缩小,确保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人数进一步增加。
河南省将蝉联全国高考第一大省,但该省只有郑州大学等少数知名高校。近日,清华、北大、复旦、中山等7所重点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今年在河南的招生数量“只升不降”。比如清华大学河南招生组组长谢旭东称,相信今年在河南的招生数量能再登一个高峰。
与此同时,今年招生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专业的变化。
今年3月1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介绍了2017年全国各高校新增备案和审批的本科专业名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学科增加明显。
网络空间安全是2015年获批设立的工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信息安全则是计算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从网络安方面的专业上看,统计显示,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获批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北京印刷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获批信息安全专业,还有4所公安院校获批网络安全及执法专业。
“全国每年培养的网络安全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只有约1万名,专业人才的缺口非常突出。”四川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教授陈兴蜀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据了解,互联网安全公司360公司已分别与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创建了网络安全创新研究院。“无论是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还是国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都意味着网络安全行业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但根据我们招聘的情况来看,网络安全人才依然十分稀缺。”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说。
周鸿祎认为,未来五年里,网络安全人员平均收入水准,肯定会高过一般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和程序员。
“最近几年,一个高水平的挖掘漏洞的研究员,在美国、中国都很容易找到百万年薪,甚至我们行业里最顶尖的高手被几个公司挖来挖去,最后给出的offer年薪高达上千万。”一位网络安全行业人士说。
人才需求不同层次
除了网络安全方面的专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后发现,有34所高校新增物联网工程专业。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等32所高校2017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新兴行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且面临各层次人才短缺,这可为考生选择专业提供一定指引。
事实上,智联招聘今年5月发布的《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显示,2017年795万毕业生创历史新高,毕业生签约率下降明显。这份报告还指出,今年毕业生实际签约平均月薪为4014元,同比去年下降751元。
而麦肯锡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预计到2018年,大数据或者数据工作者的岗位需求将激增,其中大数据科学家的缺口在14万到19万之间,对于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决策的分析师和经理的岗位缺口则将达到150万。
“过去IT人才集中在编码领域,但大数据人才还需要掌握两项技能:数据分析和行业知识。以往的教育体系下,很难出现三种技能集于一身的人才,比如一个程序员是理工科学生,但从事产品销售预测等数据分析的人士却是管理学出身。”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陈新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拉勾网发布的《2017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中,数据开发以年薪20万名列互联网行业高薪职位榜单中的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开设网络空间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分析专业的,不仅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这样的名校,也包括安顺学院、齐鲁工业大学等一般地方院校。
“网络空间安全涉及不同层次的人才,可以应用至不同的行业,比如电力、工业控制等行业性院校,就可以针对行业特点培养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学生。”陈兴蜀说。
大数据行业也是如此,“既需要高精尖的数据开发科学家,也需要从事数据清洗之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陈新河说。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有的高校专业设置对行业“跟风”过快,比如今年有30多家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新增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人才需求可以拆分为芯片、传感、IT等这些传统人才,也就造成还没有出现对物联网专业毕业生的明确需求。”一名IT领域人士告诉记者。(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峰 北京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中国联合钢铁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
知识改变中国(人民时评)
——写在恢复高考40周年
李斌
在现实与历史交汇中,我们从高考的轴度,读懂一个民族依靠教育开辟未来的信念,见证一个国家深化改革增进人民获得感的决心
又是一年高考时。将时针倒拨40年,1977年的中国,中断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570万考生从农村、工厂、部队走进考场,推开希望之门。恢复高考连同一系列改革措施,让中国社会迎来了科学和知识大放光彩的春天。
对于恢复高考深远意义的探究,40年来始终未曾停止。人们纪念这一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中国回归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轨而庆幸,为人才向上流动的渠道得以疏通而欣慰,为重新确立“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而长舒一口气。更重要的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在经历曲折之后,再次按下了快进键。
改革是一场接续不断的深刻革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于2014年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如今迎来落地的关键时刻。着眼科学选才、培养人才,守护教育公平的底线;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素质教育润泽学生全面成长;聚焦考生和家长的感受,提升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在现实与历史交汇中,我们从高考的轴度,读懂一个民族依靠教育开辟未来的信念,见证一个国家深化改革增进人民获得感的决心。
在过去40年里,我国有1.2亿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我们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5.7年提高到11.9年,人均GDP则从186美元增长到8866美元。如果把镜头拉得更近些,我们还会发现,40年前有考生在试卷中把四大发明答成“长矛、大刀、火箭、原子弹”;而到今天,当北京大学的保安们都旁听课程、考上大学,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目共睹。高考的完善、教育的改革,同经济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关联,恐怕任何人都难以否定。
我们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更多的不是为了回忆昨天,而是为了面向明天。40年前,邓小平同志果断拍板,就在当年而不是等到下一年再恢复高考,因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如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审议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决策的起点和重点虽然不同,但认识与思路一脉相承。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此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40年来,高考制度从恢复、巩固到完善、变革,几乎从未停止调整的脚步。从报考资格的调整到报考年龄的放宽,从自主招生开始试点到异地高考渐次推开,正是得益于改革,高考作为较为公平的量能取才渠道,托举起无数渴望改变的梦想。深化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改革……今天中国所经历的,是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涉及链条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考试制度改革。踢好改革的“临门一脚”,我们才能呵护好万千家庭的切身利益,稳立起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人才倚柱。
应该承认,在某种程度上,高考被寄予了过高过重的期待。我们很难说,高考的一次改革,就能够彻底革除所谓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毕竟它本身也是一场考试。我们也很难说,高考方式进行了某种变革,教育观念就会马上变得更加现代,教育质量就会随之立竿见影地提高,人力资源就会迅速得到合理配置。前者与后者,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人才甄别、选拔和培养的问题上,我们的探索刚刚开始,它注定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今天的中国,正处身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交织之中。高考的完善、教育的改革,其分量不言而喻。将分量重的东西托举起来是不容易的,而一旦真的托举起来,这个社会就可能向前迈出大大的一步。
今天起,940万学子在考场上挥洒才智,绘就自己的梦想答卷。不论是个人的奋斗,还是社会的进步,一次考试不是全部。“考上大学固然可喜,但没考上大学也不用悲观”,只要肯学习、能吃苦,各行各业都能成才,人生出彩之路总会越走越宽。(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6月07日 05 版)
————————————————
中国正在超越昨天的高考(评论员随笔)
人民日报 曹鹏程
40年来,中国高考所承载的打通阶层壁垒、推动国家转型、刷新教育理念等重担至今仍然在肩
每年小区学校的周边开启“静音模式”,总会想起来给远在故乡的父亲打个电话,再听听老同志重复了半辈子的当年回忆。40年时光飞逝,看着今天全国为高考谋划、全城为考点避让、全家为考生服务,再想起父辈当年用被铁水灼出点点疤痕的手去书写考卷,总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时代的进步。
今天的孩子们无疑是幸福的,但老同志们有时候却并不觉得那时的考生境遇比现在差。对于参加“文革”后首次高考的那570万人来说,1977年的岁末不是冬天,而是一个民族重新高扬崇尚知识、尊重人才旗帜的春天,也是一代人接受考试挑选而改变命运的春天。40年来,高考能够成为整个国家一年一度的盛大社会活动,高考改革能够成为举国上下人人关注的政治,都是因为中国高考所承载的打通阶层壁垒、推动国家转型、刷新教育理念等重担至今仍然在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磨难。从标准化到日益重视个性化,从等待定向分配到鼓励自主创业,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综合素养立意,高考改革一直在试图与国家需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同频呼吸。对于中国迅速成长的40年来说,高考所代表的一整套操作体系,不仅保证了基本的公平和透明,而且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效率,其贡献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当今中国需要更多有创新思维、有独立思考习惯、有调查研究能力的人才,衡量和培养这一类人才,很难有整齐划一的标准。比如作家周国平曾经做过以自己写的散文为题的阅读理解考卷,按照标准答案来判却考不过初中生。
这些年来,高考改革始终围绕着公平和科学两个维度展开。如果说高考科目从固定考几门调整为实行3+“6选3”或3+“7选3”,是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挥特长;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是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在一定程度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那么教育部阳光工程的实施,则让一度饱受质疑的高校招生黑箱遁于无形;以区域和阶层均衡为目标的高招计划改革,为相对落后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构筑起新的希望。
高考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也许某种程度上并不在于题如何出、分数线如何划,而在于教育观念的改变。近些年来,国家不断用各种办法推动人才培养使用与学历脱钩,但还是有很多单位只认“985”“211”;明明大家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弊端,想让孩子少一点机械记忆,多一点批判、创新思维,却往往抵抗不住分数的诱惑;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逼得人们必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但高考前后被撕碎成雪花般的书仿佛在问,我们是在让孩子热爱学习还是讨厌学习?很多经受过高考煎熬的家庭都在反思高考,却可能不经意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高考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全社会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体觉醒,它需要我们把自己也投入进去,在重塑考试制度的同时重塑自身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
《路就在脚下》一文中说,“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走过40年的中国,现在正在超越昨天意义上的高考。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成功机会的增多,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高考是一次重要的机会,更是一种人生的历练。考得好当然值得高兴,万一分数不那么理想,我们的心情也不至于像40年、30年前那么沉重。这个社会真的在进步。(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6月0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