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方两会陆续结束与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国企改革再次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已经有20多个省份把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列为2017年的重点工作,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针对当前国企改革过程中的新进展、新经验、新问题,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国企改革新观察》系列报道,从多角度予以解析。
2月14日,上市18年之久的武钢股份将正式从资本市场退出,但对于刚刚成立的宝武钢铁集团来说,国企改革则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专家指出,国有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享有的资源优势也让很多国企存在着产业结构落后、低效无效资产多、人浮于事等不少沉疴痼疾。推动国企改革,恰恰需要我们直面问题,撸起袖子加油干,敢于啃下这些“硬骨头”。
【有舍有得有的放矢】
不破不能立,有舍才有得。国企要实现提质增效,必须敢于有的放矢地主动做减法。
日前,青海省国资委副主任陈志忠就明确表示,青海要建立健全省属出资企业国有资本退出机制,有针对性地兼并重组一批、关停出清一批、管理提升一批、改造升级一批、破产清算一批,推进国有资本退出不具备竞争优势、产能过剩及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的行业和领域。
在“以舍促得”方面,中国其实不乏有益经验。针对旗下少数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和无效资产,中粮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创新合作、清算注销等多种手段科学引导国有资本退出。例如,木材、水泥、羊绒业务实现了向相关专业领域国企划转;巧克力业务进行退出的同时加强与地产板块协同,盘活了土地资源。
“国企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而这通常建立在‘术业有专攻’的基础之上。前些年,一些国企盲目扩张、贪大求全,进入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低效无效资产,甚至严重亏损。因此,只有科学甄别资产类型,因地制宜做好减法,才能轻装上阵,让社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对本报记者表示。
【职工安置做细做实】
做减法,就难免涉及人员安置。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指出,保障职工薪酬既关乎社会稳定、防控风险,又涉及改革惠民生的目的,也是推进国企改革的前提。
杭钢集团所属半山钢铁基地关停工作是当地去产能的重点,其压减炼钢目标占全省降压计划的49.5%。然而,这一过程需要涉及1万多人的安置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影响改革进程甚至社会民生。对此,杭钢集团专门成立综合服务公司,通过保障职工生活水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扎实做好思想工作、分批解决职工再就业等种种努力,最终实现了改革的平稳推进。
“在不少产业结构单一的地方,往往一家好几口人在同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如果国企改革时对职工安置没有做细做实,那么很可能对这些家庭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周民良表示,相关国企需要做好改革节奏协调、就业信息发布等工作,而政府则要针对国企改革集中的地区和确实较为困难的企业给予一定财政支持,在高管薪酬改革后应进一步做好基层职工待遇保障。
【人浮于事必须根治】
即使是对于情况较好的国企而言,人浮于事问题同样是制约企业进一步提质增效的“硬骨头”。
不久前,山西省副省长王一新在会议上指出,省属国企管理层级多、干部多,一个煤炭集团相当于处级的一两千人都有,职工意见很大。王一新强调,对这样的问题和矛盾肯定不能回避,各单位都要当作工作重点去解决,制订分阶段目标,最核心的是不能养着闲官、拿着高薪。
在企业随意进人、人浮于事问题上,王一新表示要有明确的与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相挂钩的约束机制。他透露,在未来5年内,山西省国有煤矿原则上一律不新招聘普通矿工,而是从现有人员中进行调剂。
周民良说:“近年来,我国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在国企改革上下了不少力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需要看到,很多国企的人员结构依然对创新能力形成了制约。这就需要我们敢于引入竞争机制,加强优胜劣汰,特别是提升对外企和留学归国等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2月14日 第 03 版 本报记者 王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