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铜川建市50年 水利建设快速发展

   日期:2008-09-28     浏览:1229    评论:0    

    陕西铜川建市50年来,切实把水利建设作为命脉工程来抓,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开发保护同步,水利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城乡群众饮水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从建市初期零星建水窖、打机井,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党和国家大规模实施“甘露工程”、“西部人饮解困工程”,尤其是近年来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项目,更是体现了党和政府让群众吃上干净、卫生、安全饮用水的决心。通过采取政府主导、项目带动、群众参与、加大投入的方式,积极探索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干旱山区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新路子。到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供水工程323处,26.86万农村群众饮用水达到安全标准,占到农村人口的59%19.28万农村群众用上了自来水,占到农村人口42.2%。农村用水状况的改善,给群众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悄然带来改变,农民的健康水平得以提高,地方病发病率大大降低。“一水通,百业兴”更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

 

   水源工程为破解“瓶颈”制约奠定基础。上世纪70年代,铜川市兴起建设水源工程热潮,铜川市境内现有的31座水库大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目前,全市水库设计总库容15541.8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9636.58万立方米。其中桃曲坡水库为中型水库,西河、福地、高尔塬、五一、林皋、玉皇阁等6座水库为小()型水库,另有小()型水库20座,机井278眼,抽水站249座,这些水源工程为城镇工业、农村生活供水、农业灌溉提供了有效的水源保障。上世纪90年代,铜川市第一个区外跨流域调水工程马栏河引水工程和沮河取水工程全面实施,将咸阳市旬邑县境内马栏河水调入我市境内沮河,经桃曲坡水库调蓄后成为铜川城市和工业供水,1998年该工程的建成,使铜川市民彻底告别了水荒的历史。农村水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建成蓄水工程88处,引水工程66处,抽水站244处,农用机井234眼。建成基本农田103.95万亩,占到全市耕地面积的83.8%。建成桃曲坡水库、高尔塬、福地等中型灌区3处,建成尤家嘴、漆水渠、肖家堡等小型灌区3处,共发展设施灌溉面积26.4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7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8.1万亩,其中滴灌面积3730亩、喷灌面积7292亩、雨水集蓄利用30600亩,渠道防渗面积33880亩,初步形成了蓄、引、提、调结合,中、小、微并举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科学治理方法,全市40余条小流域得到了治理,收到了明显成效。铜川水保工作获得了多项殊荣:宜君县获得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县称号,焦坪、泉子沟、川子河等8条流域获得了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称号。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以后,铜川市水保工作逐步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水保工作由单一的综合治理转入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阶段,在公路、煤炭、建材、电力设施等建设过程中坚持生产建设与水土保持措施“三同时”制度,水保预防监督工作有效开展,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44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了57.4%,其中兴修“四田”83.16万亩,营造水保林137.08万亩,经济林32.84万亩,种植水土保持草15.35万亩,进行封禁治理16.49万亩,修筑淤地坝25座,谷坊235处。

 

   防洪保安能力大大增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体系。修建漆、沮河道堤防73.29公里,城市河道堤防已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每年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和水毁堤防修复工作,确保行洪畅通和群众安全。全面开展了水库隐患排查和水库安全鉴定工作,完成了福地、西河、五一、高尔塬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即将开展豹村、党沟、北雷三座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建成了覆盖全市的防汛短波、超短波防汛网和连接省防总的可视会商系统,制定了河道、水库防汛工作预案和应急措施,建立了稳定高效的防汛组织、实施和管理体系。

 

   依法治水迈入新的阶段。水利部门切实履行法律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通过健全各项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水政监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市区县均组建了水政监察队伍。2006年在全省率先整合力量实行了水资源管理统一执法“一个窗口”对外的运行机制,受到省水利厅的肯定。通过整合力量,严厉查处水事违法案件,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法制环境。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