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解读11月金融数据:房贷与表外融资的最后狂欢

   日期:2016-12-15     浏览:116    评论:0    
核心提示:11月中国新增信贷及社融大超预期,社融环比近乎翻番,表外融资飙升,但M2增速不及预期,M1-M2“剪刀差”再度收窄。11月新增人民

11月中国新增信贷及社融大超预期,社融环比近乎翻番,表外融资飙升,但M2增速不及预期,M1-M2“剪刀差”再度收窄。

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946亿元,超出预期,其中居民房贷占比超七成;

社会融资规模17400亿元,同样超出预期;M2同比增长11.4%,低于预期的11.5%。

多位分析师认为,11月房贷高企是前期地产销售火热的滞后反映,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推进,房贷增长在未来将受到抑制。

东吴研究所宏观固收指出,本月金融数据的最大意外在于房贷的坚挺和表外融资数据的异常回升。房贷仍然维持在高位,且占据了绝大多数新增人民币贷款份额,主因滞后效应,地产销售压力还未完全在金融数据中显现,而非金融企业的信贷融资仍然低迷。而表外融资的异常回升可能是银行为了躲过MPA考核而加速落地,并非长期趋势。

国泰君安宏观团队则认为,11月信贷数据背后存在两大隐忧。一是新增信贷和社融大超预期,主要与房地产有关,企业贷款并未回暖,剔除房地产影响后信贷和社融可能低于预期,明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大。二是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收紧使得影子银行再度起来,可能再次推高金融风险。

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增,分析认为这与制造业投资增速的改善互为印证,但复苏能否持续仍需关注。

至于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分析师多认为,货币政策还是以中性为主,未来仍需进一步观察明年中美贸易谈判情况、通胀趋势和经济体真实需求是否回升等方面。

居民房贷依然高企 但后继乏力

国泰君安宏观团队指出,房贷成为新增人民币贷款超预期增长的推手,原因之一在于调控前商品房销售火爆,网签到房贷发放存在1-2月的滞后期,另一个原因则是,国庆期间热点城市的调控令房地产销售曾短暂向三四线城市溢出,10月三四线城市商品房销售增速不降反升。

展望未来,多位分析师认为,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推进,房贷增长在未来将受到抑制。

海通证券宏观债券团队姜超、顾潇啸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其表示,房贷再度高增,但后继乏力。居民中长贷的高增反映了前期地产销售火热的滞后影响,但11月房地产销售端大幅回落、贷款政策趋严,未来会拖累房贷增长。

企业融资需求回暖 能否持久仍需关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65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28亿元,与10月相当;中长期贷款则增加2018亿元,较10月的728亿元暴增两倍多。

分析师多认为,企业中长期贷款回升与制造业投资增速的改善互为印证,但本轮复苏能否持续仍需关注。

中航信托宏观策略分析师刘长江指出,11月数据的核心数据如住户和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明显较好,好于预期;社融数据来看, 表内的信贷和表外的融资,近期都比较好,应该从企业融资需求好转的角度看。

中金固收陈健恒、唐薇观点则相反,企业类贷款增长仍偏弱。尽管最近工业品价格快速回升,但由于主要是供给端限产导致,企业扩产投资的需求不强,导致企业融资需求并没有恢复。

M2、M1增速双双回落 非典型紧缩货币政策效力显现

中信明明债券研究团队指出,M2、M1增速双双回落,显示出非典型紧缩货币政策下信贷扩张速度放缓,货币供给趋紧。M1-M2“剪刀差”继续收窄,显示出资金“堰塞湖”下的实体经济流动性陷阱问题有所趋缓。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意见相似,其认为M2增速回落至11.4%,拆借市场成交量同比显着下滑,拆借利率同比则大幅上升,显示在央行金融降杠杆措施的推动下,货币条件有所收紧,金融加杠杆成本上升,预计这可有效控制金融杠杆的进一步扩张。

海通证券宏观债券团队姜超、顾潇啸预计,资金仍大量囤积金融市场,随着地产销售继续降温、资金面偏紧,M1增速或继续回落。

表外融资爆发式反弹 货币政策或仍维持稳健

以委托和信托贷款为代表的表外融资在11月加速扩张,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表示“政策还是松不了”:

社融增量有点夸张,委托贷款当月增加这么多,还有信托贷款,表外扩张较为明显。新增贷款还是以房贷为主,但表外大幅扩张才是问题,可能还是表内紧张,所以向表外走,这样看来政策还是松不了。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指出,流动性总体平稳,未来货币政策还是中性为主,维持流动性平稳同时加强风险防控。

国金证券大类资产徐阳认为,尽管市场通胀预期因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和美国财政扩张预期而上升,但考虑到中国整体经济增长仍不够稳固,全面加息的概率不高,货币政策整体或保持稳健,边际上仍可能收紧。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首席金融市场分析师李刘阳认为,如果这种情况没有改善,未来可能会对表外业务进行限制,流动性偏紧的状态也可能持续下去。货币政策方面总体不会有大变,但仍需要进一步观察明年中美贸易谈判情况、通胀趋势和经济体真实需求是否回升等方面。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快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快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合同文本  |  隐私保护  |  使用协议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鲁ICP备081068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