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
无论是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攀升,还是债券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等,都显示资金成本上升。加上央行、银监会等监管政策趋严,金融机构被迫调整资产配置,加快去杠杆进程。进入12月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恢复正常,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也在加大货币投放,但央行投放资金期限偏长,使得资金综合成本实际走高。机构普遍认为,央行“锁短放长”的做法,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时代的结束。
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抑制资产泡沫”,这一政策导向在11月底的表现趋于明显。
无论是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攀升,还是债券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等,都显示资金成本上升。加上央行、银监会等监管政策趋严,金融机构被迫调整资产配置,加快去杠杆进程。
进入12月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恢复正常,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也在加大货币投放,但央行投放资金期限偏长,使得资金综合成本实际走高。机构普遍认为,央行“锁短放长”的做法,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时代的结束。
对于2017年货币政策走向,机构普遍预计会偏紧。PPI指数受翘尾因素影响,在2017年上半年可能提高到3.5%的水平,通胀预期上升;加上美元加息,人民币贬值压力等,都使得中国货币政策难以继续宽松。
不过,影响货币政策走向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2017年预期经济增速。年末有更多声音表示,无需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速,应将重点放在改革上。尤其是中国持续多年“稳增长”政策带来的债务高举、投资回报率下降明显,防风险显得更为迫切。
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财新峰会上建议,2017年比较好的政策选择是,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以换来边际上杠杆率更大幅度的下降。
资金成本上升流动性趋紧
交通银行(601328,股吧)发布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指数显示,12月8日指数为0.62,显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正常运行。这一指数在11月30日达到60.44,显示流动性有趋紧态势,风险较高。
国债收益率持续走高,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9、10月份2.7%-2.8%左右的水平,逐渐突破3%。12月8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达到3.1%。
12月8日,一股份制银行同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年末同业市场资金面比较紧张,大家都在卖出债券、换现金。
为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2月6日,央行对24家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3390亿元。在这3390亿元中,6个月期的1510亿元、1年期的1880亿元,利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85%、3.0%。
12月7日,央行开展3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2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当天同时有22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净回笼1500亿元,创近一个月单日净回笼新高。
12月8日,一券商固收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央行MLF操作释放的主要是中期资金,短期资金给得不够。公开市场操作上,主要开展的是7天以上的逆回购,隔夜和7天等短期资金释放得比较少。由于资金期限较长,资金综合成本比较高,短期实际利率走高,已经形成实质意义上的加息。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最近央行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银监会要求将理财产品纳入广义信贷等监管要求趋严。加上季节性因素,临近年末,银行为达到监管层流动性指标考核要求,开始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造成年末流动性紧张的局面。
12月8日,国泰君安董事总经理周文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年末资金面紧张的核心点在于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稳健的基调。央行干预外汇投放,投放外币、回收人民币,对市场造成较显著的压力;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央行并没有做太多资金的投放。
至于央行为何收紧货币,周文渊表示,短期货币政策更多强调去杠杆,降低金融机构杠杆率,来维持资产价格稳定,包括房地产市场价格稳定。随着下半年全社会系统性物价的上升,央行货币政策要比上半年紧。
资金成本上升、监管趋严,金融机构加紧去杠杆。近年来,由于资金成本较低、投资收益下降明显,金融机构同业存款规模扩张明显,机构互相投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即所谓的“脱实就虚”。
12月5日,穆迪金融机构部助理副总裁尹劲桦在一公开论坛上表示,银行通过购买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通过应收款项类投资等,互相投资对方的资产。比如,截至2014年末,同业理财投资者,即银行购买其他银行理财占比规模为3%;到2016年上半年,这个比重已经提高到15%。个别股份制银行存量理财中,可能有30%-40%是卖给了其他银行。
周文渊表示,今年以来,债券市场资金收益和成本就明显倒挂,大量资金流入债市,就是在博将来资金成本会进一步走低。而随着央行货币政策的收紧,金融机构加快去杠杆,机构大量卖出债券,导致债券价格大跌,收益率上行明显。
明年政策如何应对?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固收分析师明明报告表示,债市这场大跌主要是忽视央行“防风险,去杠杆”的政策意图,或者说逐利的市场永远在博弈,试图与央行掰手腕,甚至笃定央行不敢轻易收紧货币政策,在此之下挑战政策意图,也难以实现自身的主动去杠杆。
明明进一步指出,一方面,货币政策面临内部期限错配下,催生不断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高企的债市杠杆;另一方面,也面临美联储加息压制下汇率贬值预期和资本外流压力的加大。这一背景下,货币政策逐渐转向新的以“量价分离,缩短放长”为特点的非典型紧缩,使得市场资金供给也发生变化。
海通证券(600837,股吧)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表示,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都出现了收紧的拐点。随着近期美元走强,人民币汇率贬至新低,资金流出压力加大。中国央行进行锁短放长的操作,抬升资金成本。测算央行投放资金的平均成本已从2%左右升至2.7%以上。市场资金成本缓慢抬升,中国货币政策短期呈现收紧的态势。
近期流动性拐点已现,明年形势如何?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表示,中长期来看,中国货币政策会维持稳健偏紧的状态。明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央行会谨慎对待加息,如果加息,意味着货币政策明显转向。
周文渊表示,2017年一季度货币政策会偏紧,上半年没有宽松的空间。但2017年下半年如何,还要看实体经济状况,如果经济持续下滑,不排除货币政策会有所放松的可能。
而明年政策如何走,还要看2017年决策层对经济增速的定位。年末有更多分析人士指出,无需追求过高经济增速,应该加快改革进展。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在经济面临短期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采取6%-7%的区间目标,从而避免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造成的长期问题。
徐忠表示,从我国情况看,在边际上,债务扩张对杠杆率的推升效应,已明显超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2010年GDP每增长1亿元,对应债务增加2.14亿元,2015年每新增1亿元GDP对应的新增债务则猛升至4.06亿元。
徐忠指出,在这一态势下较好的政策选择,可能是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以换来边际上杠杆率更大幅度的下降。根据测算,在2016年预计实际增速6.7%的基础上,如果2017年GDP预期增长6%-6.5%,全社会杠杆率增幅可相应下降1.5-2.4个百分点。